运动康复(英文:Sports Rehabilitation),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类专业(代码为040206T),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
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学、康复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体育运动与人体机体的相互关系及规律,在训练基地、健身俱乐部、康复机构为不同运动损伤水平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的设计以及康复训练强度的调整等。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训练基地、健身俱乐部从事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测定与评估、健康管理的工作。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运动康复专业在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4500-5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中国开设的院校约有100余所。
设立背景
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是为了弥补中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而开设的新专业。
专业发展
2004年,教育部同意“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在高等院校试点开设。
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暂时弥补了中国运动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
2012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定为特设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代码为040206T,属于体育学类,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2023年4月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运动康复被划入教育学类,专业代码为040206T。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能胜任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方面的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学分学位
一般为4年。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根据学分获取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总学分为140~17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敬业精神、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体魄、积极人生态度和良好心理素质。
专业素质: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初步掌握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熟悉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
知识要求
素养类知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掌握一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创业知识,熟悉1门外语,能基本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专业类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知识和各个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技能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研发展趋势;初步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能力要求
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研究和解决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联系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不同专业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体育教育等专业可相对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专业可相对强调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
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 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 基本的运动技能或应具备的核心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实践课程应涵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见习应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为专业实习做好准备;专业实习应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应着重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实践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着重体现创新意识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三个方面构成。
学科基础知识
包括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等,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过程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等知识。
专业核心知识
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构成。运动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游泳类、冰雪或滨海类、健身休闲类、户外运动类等。不同专业对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教学、课 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过程、专项运动教学、运动竞赛组织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健身运动指导、体育产业经营 与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5、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生物科学基础理论、运动机能监测与评价、运动处方理 论与实践、国民体质健康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等。
6、运动康复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康复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康复评定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康复、 中国传统康复和运动伤害防护的理论与方法等。
7、休闲体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户外运动指导、 休闲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旅游的经营与管理等。
专业实践
由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构成。
课程设置
体系说明
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学科交叉融合、压缩重合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彰显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六方面的问题:
1、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40-170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14学分。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须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3个专业运动技能课程不少于40学分。
3、公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执行,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设置,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各 高校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本专业的要求设置。
4、增加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 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投射和映现,应具体结合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和特点,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开设与本专业类相关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 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6、各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专业实习须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内容、经费的保障,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实践教学课程学分的设置,可在本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师资
师资规模与结构要求
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
素质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系统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能提出前沿性学术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指导学生;担任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教学能力。
教学要求
专任教师应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制订执行教学计划,自觉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切实开展课外辅导,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应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适时开展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确保教学训练效果良好。各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深造等活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实施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研修,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为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深造、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机制;实施新进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有关培训与研修,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 术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实现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教学场地器材
专业实验室
信息资源
实践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满足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实习、实验、实训需求的校内或校外基地,运动康复专业应至少有1所三级医院或相当水平的康复机构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各高校应借助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要建设专门的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
教学经费
各高校每年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满足办学需要,其中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学教育学评估的合格标准,专业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等方面。新办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应优先满足师资队伍等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需要。
质量管理
质量保障目标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培养模式
“体卫融合·实践驱动”的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以“体卫融合”为核心定位,依托1990年开设的全国首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深厚历史积淀,构建起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增设《功能解剖学》《运动损伤解剖学》等选修课程,并将实习时长从8个月延长至10个月,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同时组建六大课程教学团队深化教研合作,邀请业内专家、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导师,形成“历史传承+课程优化+实践强化+师资赋能”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运动康复领域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首都体育学院)
“体医协同·四维赋能”的运动康复应用型培养模式
依托体育学院、医学院与绍兴市康复医院多学院协同优势,构建“4+1”见习实践体系(4年理论+1年临床实训),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对外交流拓展+优质实习基地”三维支撑,培养具备运动科学与康复医学交叉能力、能在医疗康复机构独立从事物理治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师资联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医院等10余家省内外实习基地,形成 “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闭环。(绍兴文理学院)
“三维能力融合+循证导向”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般人才能力、扎实的运动科学人才能力以及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能力,以运动康复循证为特色,系统掌握多项技能,能在各级运动康复机构等从事相关工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康复专门人才。形成以职业为主体,添加专业素养培育,以职业能力发展、精尖专业培养为主线,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环境和学生个性的新型多点位人才培养模式。以肌肉骨骼物理治疗学、运动损伤康复学以及运动损伤防护学为运动康复专业核心素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上海体育学院)
发展前景
深造方向
该专业学生考研方向: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医学技术、体育学。
就业方向
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训练基地、健身俱乐部从事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测定与评估、健康管理的工作。
开设院校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运动康复专业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4500-5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全国开设的院校约为100余所。
专业排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运动康复)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8所,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2026年运动康复专业排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3所,具体如下:
艾瑞深2025中国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6★学校1所,5★学校7所,具体如下:
参考资料运动康复.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2025-06-15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4-04-25
开设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4-04-25
学院秀 | 成都文理学院体育与医护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5-06-15
运动康复.上海体育学院招生办.2025-06-15
运动康复专业介绍.甘肃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2025-06-15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5-06-15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1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江苏理工学院.2025-06-15
挖掘行业潜力,凝聚校友力量,共促人才培养——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康复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活动启动.首都体育学院.2025-06-15
卓越育人巡礼·一流专业篇】立足学校分类发展,建设特色型一流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康复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首都体育学院.2025-06-15
【专业巡礼】运动康复专业:与时俱进.绍兴文理学院.2025-06-15
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2025-06-15
运动康复.阳光高考.2025-06-15
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5-06-15
2025-2026年运动康复专业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5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排名(研究型),北京体育大学第一.艾瑞深网.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