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来得猝不及防。11月20日前后,位于金开大道的俏业家旗舰店门口人声鼎沸,业主们手握合同、满脸焦虑,有的甚至连夜赶来只为讨个说法。而公司创始人、同时也是重庆市家居行业商会会长的唐维升虽现身现场,却始终沉默应对。更令人震惊的是,此前俏业家曾高调宣传其在银行设有500万元“先行赔付基金”,不少消费者正是冲着这份“安全保障”才签下合同。然而危机爆发后,这笔基金却杳无踪影,承诺成空。
据内部人士透露,今年前三季度,俏业家签单量同比下滑20%,为压缩成本,公司大幅裁员,员工从千余人锐减至200多人,并于11月起将雇佣关系转为“合作制”——工资全靠业绩提成。这一激进调整引发部分员工不满,有人直接联系业主“预警风险”,导致恐慌情绪迅速蔓延。退款潮叠加网络发酵,最终引爆了这场系统性危机。
12月1日,俏业家正式发布公示函,承认“资金链断链,所有工程全面停工”,并提出几项善后方案:业主可与项目经理三方确认已完工价值;剩余未施工部分可自行另找装修公司接手;已到场材料归业主所有;公司对剩余款项承担法律责任,业主保留永久追回权,必要时可追究法定代表人唐维升个人责任。看似条理清晰,实则将大部分后续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频现家装公司“跑路”事件——成都大中发、佑顶装饰、龙发装饰相继暴雷,就连“家装第一股”东易日盛也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前三季度巨亏5.8亿元。数据显示,在18家上市装企中,有15家营收下滑,8家净利润为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获客成本高企、现金流管理薄弱,多重压力下,行业正经历一场残酷洗牌。
而俏业家的倒下,恰恰暴露了家装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顽疾:重营销轻交付、重扩张轻风控、重承诺轻履约。许多企业靠低价套餐吸引客户,再通过增项、延期、材料替换等方式弥补利润,一旦市场遇冷或资金周转失灵,便极易崩盘。更讽刺的是,作为行业商会会长的唐维升,曾公开呼吁“少些套路,多些诚信”,如今却成了失信主角,令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乱象,消费者该如何自保?首要原则是:别被光鲜门面和天花乱坠的承诺迷惑。签约前务必核查企业资质、财务状况及历史口碑;合同条款必须明确工期、材料品牌、违约责任及退款机制;付款尽量采用分阶段支付,避免一次性预付大额款项;施工过程中保留所有票据、沟通记录和现场影像,为潜在维权筑牢证据链。
与此同时,监管亟需升级。专家呼吁,应建立家装行业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企业用工、纳税、投诉等动态指标,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强制推行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确保业主款项专款专用。行业协会也应强化自律,推动信用评级与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俏业家的崩塌,是一记沉重警钟。它不仅关乎600多个家庭的安居梦,更折射出一个万亿级产业在转型阵痛中的脆弱与迷茫。但危机亦是转机——唯有刮骨疗毒、重塑规则,家装行业才能真正走向透明、规范与可持续。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既要擦亮双眼,也要敢于发声,用理性选择和坚决维权,共同推动这场迟到的变革。
此刻,重庆的寒冬尚未过去,但春天终会来临。只是希望下一次,当人们走进装修公司的大门时,不再怀揣恐惧,而是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