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那个曾经号称“让装修变得简单透明有保障”的互联网家装平台——一起装修网,如今正站在悬崖边缘?一边是万亿级市场的诱人前景,一边却是用户投诉不断、施工质量堪忧、行业信任崩塌的现实困境。作为最早一批挂牌新三板的互联网装修企业(证券代码:870343),它曾风光无限,荣登2018年互联网家装TOP10,拥有超1000万服务业主和覆盖全国49城的线下布局。可如今,面对频频曝光的售后失责、墙体开裂、甲醛超标等问题,不少消费者开始发问:一起装修网,还能撑多久?
从“行业黑马”到“信任危机”:光环褪去后的残酷真相
时间倒回2017年,那是互联网家装最狂热的年代。彼时,一起装修网凭借“先装修后付款”“免费设计”“装修计算器”等创新模式迅速俘获大批年轻业主的心。再加上战略投资VR家装品牌“打扮家”、与欧派、马可波罗、格力等百大品牌建立供应链合作,其O2O模式一度被业内视为破局传统装修痛点的典范。
风口来得快,退得更快。2018年起,资本寒冬席卷整个互联网家装赛道,数百家公司接连倒闭,连曾经风头无两的一号家居网也黯然退场。而作为少数存活下来的上市平台,一起装修网虽未“跑路”,却深陷泥潭。
2025年6月,黑猫投诉平台公开一则重磅案例:一位上海徐汇区用户在2024年3月签约一起装修网,同年9月入住,结果半年不到,墙体大面积开裂、五金件脱落、柜体变形、甲醛味刺鼻。更令人愤怒的是,售后服务“一拖再拖,消息石沉大海”。尽管最终系统将投诉标记为“已完成”,但用户诉求是否真正解决?赔偿是否到位?无人知晓。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关于一起装修网“工期拖延”“工长敷衍”“设计师水平参差”“套餐套路多”的负面反馈层出不穷。即便平台强调“自有施工团队”“70%客户来自口碑推荐”,但在实际交付环节,线上承诺与线下体验的巨大落差,正在一点点蚕食用户的信任底线。
表面繁荣 vs 内部隐忧:三大致命短板暴露无遗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一起装修网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
第一,线下服务能力严重滞后于线上扩张。
互联网思维可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但装修终究是重线下、重交付的服务业。一旦施工监管体系薄弱、工长激励机制失衡,再炫酷的APP也无法掩盖墙面开裂的事实。有用户反映,工长虽需每三天提交图文日报,但内容模板化、缺乏实质进展,形同虚设。
第二,评价体系流于形式,缺乏公信力。
当前平台依赖“业主说”式主观评价,既无第三方验证,也无深度问答互动,难以形成有效参考。潜在客户无法判断某位设计师是否真专业,某个工地是否真靠谱,导致决策风险陡增。
第三,流量焦虑催生“灰色引流”手段。
据多家同行及媒体爆料,一起装修网曾通过SEO优化竞品关键词,使用户误以为进入其他公司官网,从而截流转化。这种“借壳营销”虽短期见效,却严重损害行业生态与用户体验,长远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破局之路:押注科技与生态,但前路荆棘密布
面对困局,一起装修网并未坐以待毙。早在2017年底,它就启动战略转型:加码VR/3D设计工具,提升设计师转化效率;深化SaaS、仓储、物流等后端生态合作;持续举办线下团购会,强化O2O闭环。
这些举措方向正确,但执行难度极高。VR技术若仅停留在“伪全景”层面,无法真实还原空间质感与材质细节,反而会让用户产生落差感;而生态链合作若缺乏对材料源头的严格把控,再响亮的品牌联名也难掩劣质板材带来的健康隐患。
更棘手的是,用户行为也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精明的业主利用“免费设计”获取图纸后,转而找“游击队”施工,导致平台获客成本飙升却难以变现。这种“薅羊毛”现象,正不断侵蚀互联网家装的商业模式根基。
不是能不能撑,而是值不值得信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起装修网还能撑多久?
从财务角度看,作为上市公司,它仍有资本运作空间;从规模看,16省市分公司、千人团队、千万级用户基数,短期内彻底崩盘可能性不大。但真正的危机,不在资金链,而在信任链。
当“先装修后付款”变成空头支票,当“省心省力”沦为营销话术,当用户宁愿多花时间跑工地也不愿相信平台承诺——那一刻,才是平台真正走向衰亡的开始。
未来,若不能从根本上重建施工标准、完善售后响应、杜绝虚假引流,并真正把用户体验置于商业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它曾多么辉煌,终将在万亿家装市场的洗牌浪潮中,被时代无情淘汰。
毕竟,在装修这件事上,用户要的从来不是概念,而是安心住进一个没有裂缝、没有异味、没有谎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