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清净道论》,巴利语Visuddhimagga 的意译,南传上座部里程碑式人物觉音(Buddhaghosa)著,约成书于5世纪,被誉为三藏典籍和义疏的精要。是综述南传南传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所以《大史》(Mahāvamsa)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近代学者也认为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他的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

主要教理

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经济等问题。据传,觉音在5世纪20年代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研读僧伽罗文论疏和南传佛教教义时,大寺派僧团为了测验他的才干,命其注释两首偈颂,而写出此论。它虽和《解脱道论》在体裁和内容方面都十分相似,但见解不同。它依据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观点,对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阐述,烦琐而复杂。

全论要览

全论共二十三品,依照次第论述戒、定、慧三学要义。一至二品阐明戒的定义、作用、种类和持戒的各项规定等;三至十三品阐述定的定义、种类、修习禅定的各种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福德等;十四至二十三品阐述慧的定义、种类及修习方法等,这是《清净道论》的核心,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详细阐明关于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缘起等佛教的基本理论。

版本与翻译

《清净道论》的印刷巴利语版本包括Caroline A. F. Rhys Davids的版本,由Pali Text Society在1920和1921年出版,以及Warren, H. C. & Kosambi, D. D.的版本,由Harvard Oriental Series在1950年出版。南亚地区的版本包括僧伽罗文版、缅甸文版Hanthawaddy Press edition,以及泰文版Royal Siamese edition。英文翻译版本包括Pe Maung的《The Path of Purity》和Bhikkhu Nyanamoli的《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magga》,后者由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在2011年出版。

作品影响

《清净道论》被认为是南传经文之外最重要的南传经文之一,与《密林达问答录》(Milindapañha)一起。它是“使用‘阿毗达摩方法’对经文进行完整和连贯的解释的中心。它提供了详细的实践指导,以发展心灵的纯净。”《清净道论》是当代毗婆舍那方法(以及毗婆舍那运动本身)的主要文本之一,与《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一起。然而,它对颇钦禅修的强调以及对“干式顿悟”的可能性的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当代南传学者和毗婆舍那导师的批评和拒绝。

类似著作

《解脱道论》

北传有比《清净道论》更早的著作《解脱道论》,两者极其相似。

历代大正藏之中收录有《解脱道论》,十二卷,罗汉优波底沙造,(公元五世纪)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另有藏译版本,约九世纪译出。

《解脱道论》据考证为斯里兰卡无畏山派的著作,并且自称大寺派的觉音尊者著《清净道论》时大幅借鉴与引用《解脱道论》的内容。两书结构与内容极其相似(觉音尊者不可能未参考解脱道论),两书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分别四谛来阐述十六观智,而后者以七清净来阐述十六观智。实际上南传《十上经》内提到九清净次第,有学者以此考证清净道论观点不究竟。

相关摘录1

【解脱道论】

梵名Vimoks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梁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

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语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六、根本佛典の研究(长井真琴)]——[ 佛学大词典]

【解脱道论(Vimuttimagga) 】

小乘佛教论书。优波底沙著。成书于2世纪左右。作者被尊为阿罗汉(论师),生平不详。汉译本为南梁梁代扶南(今柬埔寨)沙门僧伽婆罗译,12卷。历代各版汉文大藏经均收录。此论分别论述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重要涵义。阐述戒律是修持佛法的阶梯,持戒摄心,以防止身、口、意所作的恶业;然后通过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的禅定修习,澄心静虑,排除一切妄念,即可获得智慧。因此,慧是严谨持戒,勤修禅定的结果,起了通达事理、决断疑念、破除迷感、论证真理的作用。本书基本上是律、经、论、三藏要义的总述,其中心哲学思想是“乐离缚、离无明”,通过戒、定、慧三学的修持,求得自我解脱,达到涅境界。(童玮)——[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解脱道论】

十二卷,优波底沙罗汉造,萧梁僧伽婆罗译。有十二品。说出离解脱之要道者。作者为巴利佛教传灯祖之一人。此书为由巴利语译者佛音之净道论先驱也。体裁亦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相关摘录2

解脱道论》为优波帝沙(Upatissa)造,僧伽婆罗译(A.D.515),本书与巴利本《清净道论》(Uissuddhimagga)佛音(Buddhaghosa)造之关系,已于长井真琴博士之「根本佛典之研究」及干泻龙祥博士「国译一切经、论集部七」之解题中有所说明,其要点是巴利本为A.D.五世纪由佛音增补改订者,因此汉译本保持了较多古型。但不能说汉译之原本是此论最古的型式。因为著者Upatissa最迟也是A.D.二世纪的斯里兰卡人,而汉译却含有大乘或发达的大众部之要素。即:在行门品中叙述了大乘系佛法中的佛十八不共法,或叙述上座之十波罗蜜却说出菩萨摩诃萨之语。汉译本与巴利本之内容大致相同,但记述之顺序不同,故其构成意图亦有差异。

本书内容是对修禅者所说的戒定慧等解脱道之解释,几乎都是教说与术语之解说。若就修禅之顺序与方法,而将本论(与巴利本或其他小乘禅定经典籍一比较,即可发现发达的层次而颇为有趣。

小乘佛教论书。优波底沙著。成书于2世纪左右。[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六、根本佛典の研究(长井真琴)]——[ 佛学大词典]

——摘录自《大正大藏经解题》第二十章论集部解题([日]大正大藏经索引编辑委员会着;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编译委员会译)

批评与争议

根据Thanissaro Bhikkhu的说法,“《清净道论》使用了与经文中不同的专注范式。”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也指出,“经文所说的与《清净道论》所说的并不相同,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导致了传统学者理解和基于禅修经验的实际理解之间的分歧。Gunaratana进一步指出,佛陀耶舍发明了几个关键的禅修术语,这些术语在经文中找不到,比如“parikamma samadhi(准备专注)、upacara samadhi(进入专注)、appanasamadhi(吸收专注)”。Gunaratana还指出,佛陀耶舍对颇钦禅修的强调在经文中找不到,而禅定总是与正念结合在一起。

Bhikkhu Sujato认为,《清净道论》中关于佛教禅修的某些观点是对《经文》的“扭曲”,因为它否认了禅定的必要性。澳大利亚僧侣Shravasti Dhammika也批评了基于这部作品的当代实践。他得出结论称,佛陀耶舍并不相信遵循《清净道论》中提出的实践真的会引导他达到涅槃,这是基于《清净道论》的后记。然而,根据缅甸学者Venerable Pandita的说法,《清净道论》的后记并不是向达所写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