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英文:Heng Dao)是一种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古代兵器,是唐刀的四种形制之一,主要是作为隋唐两代军队的制式装备。
横刀的名称来源可见《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曰“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
横刀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之作,是汉、晋以来刀剑锻造技术的集成产物,同时又吸收了西域刀的些许风格。在锻造工艺上,采取了更为先进的包钢法,使横刀在拥有较高硬度的同时又不失韧性和劈砍的威力,这款刀在唐朝不仅用于府兵卫士宿卫、征战所用,还有着作为仪仗守卫和皇帝赏赐的用途,在民间也被广泛交易和使用。
但是由于横刀造价高昂,再加上唐代不允许杀伤力大的兵器入土陪葬,造成了今天的横刀出土物很少见的结果。此外,宋朝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对民间兵器管控较严,兵器很难通过民间途径流传下来,现代根据古法仿制的唐横刀更多只是作装饰品和武术表演用途。
历史沿革
技术基础
隋唐横刀是在过去汉、晋时期的(环首)刀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横刀的发展要首先得益于刀剑锻造技术的进步,汉代以前,中国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冶炼技术,自汉代开始,中国冶炼技术先后经历了块炼铁渗碳钢法、炒钢法、“百炼钢”、灌钢法等四个阶段。隋唐时期的锻造技术又演化出了包钢法这种新的锻造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唐刀的质量,节省了锻造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是唐横刀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保证。
形制变化
横刀是乾坤刀四种形制种较为常见的实战用刀,单面开刃,刀身修长,刀柄两端较宽,中部稍细。从出土文物上看,从半米到1米的都有,宽度要小于汉刀,一般在3-4厘米之间,厚度约为6-8毫米。实战用的唐刀基本上都是单手握,刀柄较短,而刀柄较长的横刀一般作仪仗使用,且装饰华丽,这一类的横刀刀柄部分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 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着重凸显唐朝的国威。
环首位于刀柄底端,是环首刀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释名》曰:“刀......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汉代之后,几乎每把刀都要锻铸环首,以此区别于剑。北朝后期开始,环首刀借鉴吸收了萨珊、粟特、突厥、龟兹等刀形。而唐横刀在继承环首刀基本形态——直刃、窄身的基础上,基本上取消了刀柄上的刀环。尽管环首刀从汉至唐,成为中国早期佩刀中不可替代的形象,甚至成为士人诗词歌赋的素材,但是随着唐朝和西域文化的交流日盛,唐朝开始更多的学习西域的佩刀风格,逐渐放弃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环首形式,采用无环横刀风格。
传播
横刀的传播主要为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入朝鲜半岛主要靠民间交往和战争途径。而横刀传入日本则有六种途径:一是遣唐使团中的官员、留学生、锻生等将唐廷赠予的横刀、在天宝市场上购买的横刀、学成的横刀锻造技艺带回日本;二是由唐朝赴日访问的使臣将横刀作为礼物或赏赐品带去日本;三是唐日两国的海上贸易使横刀以商品的形式输入日本;四是大陆的移民携带私用横刀前往日本;五是日本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将类似横刀的刀具引进国内,或由朝鲜诸国将其作为外交礼物、商品输往日本;六是在白江口战役使日军见识到了唐军的装备。日本孝德天皇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在日本推动史称“大化革新”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唐朝为蓝本,将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运用到日本自身的建设上来,最终将完成了日本的中央集权化。日本学习中国的重要媒介,在这些遣唐使中,也有很多分类,他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其中有一类为“锻生”“铸生”,他们其实就是工匠、技师类人员,正是他们将横刀的锻造技艺带回日本,同时学习的还有横刀配服制度。横刀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之作,是汉、晋以来刀剑锻造技术的集成产物,同时又吸收了西域刀的些许风格。有刀格的横刀直到唐朝中期才正式出现。在学术的资料里,日本学者基本确定的是:日本正仓院藏品有“唐样大刀”、“高丽样大刀”是日本仿造大唐和朝鲜半岛的样式而制作的刀,而“唐大刀”、“横刀”则是从中国本土传过去的。横刀的锻造技艺在日本广为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刀的发展。
衰落
唐朝前中期强大的国力,使得这种工艺复杂且造价不菲的兵器能够大规模的装备军队,成为唐朝军队的制式装备,还能在民间市场进行开放交易。然而,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武备也变得松弛起来。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下达了对横刀等兵器的管制禁令,而且随着兵制改革(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中央政府财力的萎缩,横刀的地位慢慢下降,市场上很难再看到横刀的公然交易,而且军队中配备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小。
唐代后期,横刀作为一种战争兵器,逐渐被新兴的“刺刀”“锐首短刀”等替代,再加上宋元时期对兵器的禁令,导致民间能够见到的制式古代兵器越来越少。在此后的史料中,还是可以以看到“横刀”的存在,但也只是作为一种仪仗用具,而且在形制上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全直刀身变成了弯刀。
制造技术
百炼钢
战国晚期出现了炒钢技术,并在西汉迅速发展。此指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状态,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古人称之为“炒”),借助空气中的氧有控制地把生铁炒炼到需要的含碳量。而以炒钢为原料经反复加热折叠锻打而成的制作工艺,被称作“百炼钢”(或称作“辟炼钢”)。在窦墓横刀上错有“百折百练”四字铭文,这说明隋唐并未抛弃两汉以来一直延绵不绝的百炼钢技术。百炼法虽然耗时耗工,又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所造刀身坚刚无比、韧性十足,而且密布花纹,仍是唐朝皇室贵臣所佩用之上选。
灌钢法
灌钢法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古代冶金家綦毋怀文锻造的“宿铁刀”就应用了灌钢法,被初唐李百药在《北齐书》中留下“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链,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的记载。在唐代,熟铁是由生铁氧化脱碳而来,其过程称之为“炒钢”或“炒铁”。备齐相应比例的生、熟铁后,先把生铁熔化成铁液,再灌入熟铁料中,并重复浇注数次,使之充分融合,达到向熟铁内渗碳的效果。用此法生产的钢铁最初被称作“宿铁”,亦称“杂炼生柔”法,而在唐代后期的灌钢法已无需将生铁先熔化再灌注,而是在生、柔铁均为固体的状态下一起泥封烧炼(利用了生铁含碳高、熔点低、先熔化,熟铁含碳低、熔点高、后熔化的特点),有学者称其为“生铁陷入法”。
包钢法
包钢法实是以相对软的钢材,比如低碳钢或者熟铁为骨架,锻造出刀的基本形状,再用一片高碳钢的薄片包裹住刀的一侧,锻打成刃。采用包钢法制成的刀剑刀身强度很高,能够产生很强的杀伤力。此外,这种方法会使刀身更加柔韧,降低了刀剑的损坏率,延长使用寿命。
用包钢法来造刀,即以低碳钢作脊干,在其边缘贴嵌或锻焊上一块高碳钢作为刃部。这种方法虽然成本较低,但也要求铁匠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否则接合处会出现裂缝”。
应用情况
作为唐军短柄佩刀,横刀的普及率极高,既位居“七事”之首,也是府兵的“随身七事”之一,唐前期府兵制度之下,每个卫士必须配备的制式兵器。据《新唐书·兵志》记载,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规定:“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毡帽、毡装、行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从史料记载可知横刀是唐初府兵全套装备中唯一的近战武器,需要自行购买。
监督制造
从现有史料来看,唐内庭的唐刀是由少府监制作,少府监主要是为皇室及朝臣服务的,其职责就是提供“天子之服御,百官之仪制”,唐初期造御兵刃之职权转隶至右尚署,生产刀剑、斧、甲胄、具装等。比如皇族自行携带的“弓刀杂用之物”,皇帝亲赐臣下的“佩刀”“宝刀”等都应来自右尚署,其中佩刀应该就是横刀。普通横刀则是由民间制作,并在市场销售。
装备配发
横刀首先是唐朝军队的制式兵器,《唐六典》卷十六武库令丞职掌条曾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日仪刀,二日鄣刀,三日横刀,四日陌刀。......横刀,配刀也,兵士所配,名亦起于隋。”也就是说,横刀为兵士所佩之刀(佩刀),名起于隋朝。唐代李筌所作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器械篇中还曾记载 “佩刀八分,一万口”。即是指这种刀在一支1.25万人的唐朝军队中装备数量可以达到1万口,占到军队所装备兵器的80%。安史之乱前,这种价格昂贵的“唐样大刀”(横刀)是士兵的标配。
现有资料显示,横刀从开始制作到最后配发使用可总结为五种情况:
第一,是给予皇室贵族等上层人士使用,这一种可以直接从少府监的右尚署获取;同时也是作为嘉奖笼络功臣名将、番邦首领的赏赐物,由皇帝亲自颁赐。
第二,是配发给府兵卫士宿卫、征战所用,主要由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准备,一种是出资由官府配发。前者主要是内府卫士为资荫出身,皆高官勋旧子弟, 这一部分是有能力也有财力备齐器仗资粮。而后者则是外府卫士多为中小地主和平民,置办整套物资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向官府缴纳一定财物,由官府进行统一配发。而且,官府的配发方式又分为两种,其一是由官方许可的当地手工部门进行打造或者直接从各地方的军帑、官库中领取;第二种则可能是由国家直接调拨,需要要经历:军器监(或少府监之甲弩坊)→卫尉寺(武库署)→兵部之库部(只在某些情况下,并非必然)→诸卫之胄曹(卫库)→中郎将府或折冲府 (府库)→卫士个人。
第三类是对于骑、禁军所用的一般性横刀或府、彍、禁诸宿卫兵在大规模仪仗活动时用到的少数礼仪性横刀,必须由中央发放。
第四类是地方征集的兵募、团结兵、健儿、防丁等,其横刀由州政府下发,来源可能是当地甲仗库,也可能是朝廷从国家武库或临近州县军器充裕处派拨,大致与第二类中官给的情形相似。
第五类是属于归附而来的藩兵,他们的鞍马弓刀自给自足,颇具异域特色。
民间交易
横刀在唐朝早期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大谷三零八四文书》记载:铁横刀,即镔身石横刀,上品一口2500文、次品一口2100文、下品一口1800文;钢横刀一口900文、一口800文、一口700文。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镔”即镔铁,产自古波斯 、宾(jì bīn)等国,是印度乌兹钢、中亚布拉特钢、西亚大马士革钢等几种优质钢材或其制品的古代汉译统称;通常它是一种经埚渗碳炼钢法冶炼而成的高碳钢锭,将其折叠、旋拧锻打后制成的兵器,具有极高的硬度和极强的韧性 。鍮(tōu)石主要出自波斯、女国、越底延国及印度等地 ,是指人工冶炼的黄铜料(铜锌合金)。市估案中的“鍮石铰”“白铁铰”则专指刀鞘上的附耳及相连的套等金属装具。
实际使用
一方面,因为史学家在执笔记录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只注重人物及事件,不会特意去描写武器装备,哪怕是对战斗场景细节的刻画,也很少聚焦于将士手中的兵器。另一方面,佩刀作为最普通、最大众的短柄兵器,早已为人所熟知,已不像西汉刚发明不久的环首刀那样能展露出强大的军事威力,虽然有过佩带法、装具等的改进,但刀的本质未变,其在作战中的地位仍排在弓、弩、箭之后,并不是处在科技最前沿的装备,对战争成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导致古籍中有关横刀实战应用的记载很少,唐朝大小各战役中均未正式出现过。
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柄刀就没了用武之地,由于携带方便,易于隐藏,在很多机密行动中可以看到横刀的使用。此外,一些勇将也会主要以刀来格战厮杀。当然,横刀绝不适合单独出现在大规模正面冲杀的战场,它总是与长柄兵器、远射兵器、护体兵器等相互配合,通过协同作战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威力,正所谓“以长参短,以短参长”。
平时在军营中,横刀也作巡逻警卫之用。尽管新式武器在不断涌现,兵种的设置也时常调整,战场环境丰富多样,战术战阵纷繁多变,但轻巧灵活、便捷实用、适应性强、适用面广的横刀是其他任何兵器所无法取代的。
仪仗守卫
除战场杀敌外,横刀还被用于仪卫,用以塑造唐王朝仪仗队的雄伟形象,以宣示天子声威、保护宫禁重地。与仪刀完全是装饰性器仗不同,横刀更偏向军事性,因而从兵器的角度来看,“仪卫”一词可以分开解释:“仪”指仪刀、班剑、柴戟、裸粟一类纯粹用来彰显威仪的仗具:“卫”则指能够参与战斗并守卫皇城、御驾的横刀。但若非事态紧急,如发生兵变、叛乱等,卫士所用的横刀一般呈悬佩状,不会轻易出鞘,其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大一些。
后续发展
一些学校将用玻璃纤维和硅胶制作成唐横刀模型作为武术道具作为特色体育课程引进校园,进行武术表演。而一些网络游戏中也出现了类似唐(横)刀的游戏装备,这些游戏装备在设计时参考了横刀的样式。
唐刀与日本刀的区别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日本保持着联系,在唐朝以前,就有史籍记载中国的刀剑工艺传入日本。进入唐代后,日本学习唐风、唐制的脚步加快。在吸取唐文化精髓的同时,佩服横刀的制度、锻造横刀的技艺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在唐横刀的制造工艺和制式上加以改进,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日本刀。
唐横刀均为直刃,而借鉴了唐代锻造技术所打造的日本刀则为弯刃。因为日本人虽然学到了锻造刀剑的方法,但是没有学到高温熔炼的技术,也就是进行“折返锻炼”(将钢材反复折叠,重新锻打,使得钢材中的碳和其他成分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所制成的刀剑强度和韧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低温炼炉的日本刀非常坚硬,难以打造,所以刀匠为锻打刀具,会投入更多人力进行敲打锻造,因而日本刀难以保持笔直。在之后的作战中,日本人发现弯曲钢刀的好处,尤其在骑兵砍杀中有很大优势,这一锻造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刀与唐横刀的一大区别。
综合评价
唐横刀在古代就因其锻造纹理和工艺曾得到众多诗人的赞赏,唐朝诗文就有这样的记载。李白《暖酒》诗云:“热暖将来宾铁文,暂时不动聚白云”;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金刚锥透玉,镔铁剑吹毛”。刀剑周身如因为折叠锻造形成的独特的纹理与云气相似,刀剑经过高级研磨吹毛透风的锋利形象另诗人用最妙的词句加以赞颂。北宋刘敞的《公是集》中有一篇《贞观刀记》,写的是他收藏的一把贞观年间的刀,刀背上也错嵌金字,记载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参与的工匠及监管的官员。其铭曰 :“贞观十六年,并州都督府造,刀匠苏四等造,专当参军事王某”;刘敞认为:“物勒工名,盖古制也,其字体劲,金亦精好,足以明当时总核名实,百工所制作,后世鲜及之” 。
当代学者宋毅曾评价道:唐横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刃,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称得上是中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参考资料人马俱碎的唐刀为何会消失?与宋朝有关?(二).中华网.2023-08-24
卷十六卫尉宗正寺.中华典藏网.2023-08-23
揭秘大唐风华展:唐代女性爱美妆 横刀有多珍贵?.今日头条.2023-08-23
“人马俱碎”的唐刀为何会消失?和宋朝有关? (3).中华网.2023-08-24
《超级古兵器》 第5集 陌刀.共产党员网.2023-08-24
汉剑荣光:中国古代炼钢的早期探索.光明网.2023-08-23
白村江:一场被遗忘的古代东亚国际战争.澎湃新闻.2023-08-24
遣唐使给日本带回的不只是年号.今日头条.2023-08-24
现代钢材到了古代,真能完爆古代刀剑?.澎湃新闻.2023-08-23
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古诗文网.2023-11-27
《太白阴经·器械篇》.古诗词名句.2023-08-23
唐朝军队因何令世界不敢轻慢.北方网.2023-08-24
罽宾.千篇国学 · 万卷经典.2023-08-24
鍮 基本解释.汉典.2023-08-24
《丝路文明》丨唐朝时期的“女儿国”与中亚女性地位.澎湃新闻.2023-08-24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知识图谱.2023-08-24
汉刀.中国军网.2023-08-24
最炫武侠风,成都一小学体育课教五行刀法.今日头条.2023-08-24
流星群侠传唐刀出鞘”大版本内容曝光 唐刀出现!.九游网.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