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詝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自号且乐主人。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史称咸丰。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niǔ hù lù shì]。

奕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后更名基福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为皇储,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病逝,奕詝继位。即位后,奕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重用汉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火烧圆明园,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次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卒谥协天运执中垂谟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遵化市清东陵之清定陵

奕詝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力的皇帝。学者高文文认为,他是勇于改革的君主,即位后采取果断姿态应对政治危机。为挽救局面,任能臣,努力重朝纲领。学者徐彻认为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位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他一生耽于逸乐,庸碌无为,面临内忧外患,依然纵情声色,不问朝政。清王朝从太平天国的威胁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后,已经筋疲力尽。而咸丰帝也在热河省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便结束了对清王朝的统治。《故宫珍本丛刊》中收录了奕詝所作《清文宗御制诗文》,其中有《新竹二首》《赋得泠泠修竹待王归》等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自幼丧母

道光十一年(1831年),奕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后更名基福堂),生父是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奕詝幼年生活优越,但在他10岁不到的时候,生母孝全成皇后便病死,之后奕詝就由奕訢[yì xīn]的生母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对奕詝处处关心照顾,奕詝和他年岁相仿,小时候共同读书习武,亲密无间。

早年受教

道光十六年(1836年),奕詝年仅六岁便按照清朝制度去皇宫中的上书房读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一道谕旨是这么规定的:“诸皇子六岁以上即上书房读书,皇孙、皇曾孙亦然。”

当时皇子在上书房读书,有很多规矩需要遵守,休息的时间和功课完成度也有相关规定,如有违反还会受到惩罚。奕詝在上书房拜杜受田为师,完成了早年的学习。

竞争皇储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孛儿只斤氏(孝静成皇后)。

道光帝的儿子中,奕詝最大,虽然他有四个弟弟,但是五弟被过继,其他两个弟弟年纪又较小,和他一同竞争皇位的对手只有奕訢。而奕詝、奕訢都有各自的优势,且奕訢的胜算更大。

但是道光帝认为当皇帝不仅要仁爱、仁孝,更要和自己的性格秉性差不多,而奕詝受老师杜受田的指导,多次在道光帝面前立下忠厚孝悌的形象,终于被道光帝认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皇储。

立储过程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六日,爱新觉罗·旻宁写下了一道立储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三日,道光帝病笃,写下一道硃[zhū]谕:“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十四日,道光帝又召见十位重臣入宫,公示了道光二十六年写的立储诏书和前日写的硃谕后,又将自己平日所用的朝冠、朝珠亲自为奕詝戴上,以此证明立储诏书的合法性。至此,奕詝的皇位已经确定。

在位期间

广求人才

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奕詝即位后尚不满19岁,毫无政治经验。但自清入关二百年,封建王朝统治已经规范化、格式化,只要按章办事即可,且清朝强调恪守“祖制”。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特旨通行晓谕:“凡九卿科道,于用人行政一切机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以副朕集思广益之意。”他下令各省督抚查看下属,如有才德兼优、诚心任事者“酌保数员,候朕简用历任”。又下令在京部院大臣保奏品学纯正、才德出众之员,并允许向例不得奏事的各省布政、按察两使,“各抒所见”,密封交本省督抚代呈。至此,各地人才得到任用。

肃党形成

肃党是以爱新觉罗·肃顺为核心,包括亲王载垣,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等人在内的官僚集团,时人称之为“肃党”。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因其刚毅果敢、强闻博记,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援引下,很快得到咸丰帝信任与重用。自咸丰四年(1854年)以后,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等职,一路迁升,从无革职。随着肃顺权势的膨胀,在他周围连渐聚集了一批官员,到咸丰十年(1860)左右,基本形成了“肃党”。

爱新觉罗·肃顺进入最高统治决策集面以后,在咸丰帝的支持下,针对清政府存在的诸多弊病、弊端,进行了一些较为重大的整顿改革。

重用汉臣

清王朝一直倚重满族官员,但咸丰帝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太平军爆发后,八旗军惨败,清廷正面临统治危机。

肃顺秉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主张重用汉臣,向咸丰极荐曾国藩胡林翼汉族官僚。咸丰帝接受了肃顺的建议,任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在1861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

整顿吏治

咸丰帝在爱新觉罗·肃顺等人的赞辅之下,决定对败坏的吏治进行改革。在未经军机处拟旨的情况下,写了一道上谕批判郭佳·穆彰阿爱新觉罗·耆英[qí yīng]两位前朝重臣。最终,咸丰在肃顺等人的辅助下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耆英降为五品顶戴六部员外郎回家候补,至此咸丰帝一举改变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秘诀。

镇压太平天国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两年时间,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南京等南方重镇。

咸丰三年(1853年)初,咸丰下了《罪己诏》,下令礼部及各地大吏将《罪己诏》习刻誉黄,宣示中外。

自太平天国起义至南京失守,咸丰帝已先后从18行省调集外省兵丁84700余名,连同本省征集兵丁近10万人,拨放军费银达2510万两,精心策划一系列方略部署全部失败。

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开始了北伐和西征。

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先后攻克滁州市、临淮关、亳州市,五月,进至河南省,渡黄河,九月,占深州市,迫近北京。咸丰帝多次任命钦差大臣对付北伐军,同时,北京城戒严,派其弟奕訢成立京师巡防处,以防万一。北伐军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才南撤至隶阜城县

太平军西征军由南京出发,再占安庆市,围攻南昌市,分占赣、皖各属。九月进入湖北,据汉阳、汉口。十二月攻占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负伤投水死。次年四月,西征军兵锋再进湖南省,六月,再占武昌区。对于西征一路,咸丰帝未派统帅临阵,只是酌调兵协助当地官员防堵,并命向荣博尔济吉特·琦善两军营派兵支援。这一严重失误,致使太平军顺利地建立起皖赣根据地,开始了长期的斗争。

挽回经济

太平军兴,咸丰多方筹措,开捐输,清家底,挪闲款,迫令各省交钱。他甚至还下令将内府所藏的乾隆年间御制的三口大金钟熔化,取金以充军需。

至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咸丰帝共拨军费银将近三千万两,而户部库存正项待支银仅二十二万两,连京城官兵的俸饷也没有了。为了解救财政危机,咸丰帝批准通行官票,后又批准印制钱票,又以纸代银、钱。

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因铸大钱的铜料不足,还批准了铸造当一、当五、当十的铁大钱,甚至批准铸造铅钱。此类票、钱,引起金融市场的极大混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

自咸丰三年(1853年)下半年起,各军统兵大员再也收不到中央财政拨发下来的银、钱。他们只能一方面裁减兵勇,以节其费;一方面自筹款项。负责博尔济吉特·琦善军营粮饷的帮办江北军务刑部侍郎雷以诚,根据幕客钱江的建议,在扬州市创办厘金,以济军需。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雷以诚扩大厘金范围,向里下河各州县征抽,同时上奏以闻。咸丰帝据此命令江苏省筹办厘金。是年底,咸丰帝又根据户部的建议,下令用兵各省推行,尔后遍于全国。厘金制度的实行,为清政府筹措了大量的军费。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两国再次对清廷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舰队攻陷大沽口炮台遗址,进迫天津市。咸丰帝派瓜尔佳·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法两时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咸丰帝和战不定,痛失歼敌的良机,当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咸丰帝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之战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史称“庚申虏变”。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省,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次日圆明园遭到抢劫之后被焚毁殆尽。

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顺龙江将军爱新觉罗·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ài huī ]》。

巡幸热河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自天津市一直打到了北京东面通州区的张家湾、河西务镇一带,直逼北京。咸丰帝一面派怡亲王载垣、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赶赴通州与英法议和,一面准备逃往热河省(今承德市)的避暑山庄。

当时众多朝臣坚决反对咸丰帝北逃,一是担心有人会乘机觊觎皇位,导致皇权旁落,二是认为皇帝的责任在于保存江山杜稷、保卫祖宗陵寝,不能做致祖宗聂氏宗祠于不顾的逃跑皇帝。

咸丰和另外一些大臣们认为,李隆基李适,在“安史之乱”和“泾源兵变”之时,都曾弃离京城长安出走,但后来都镇压了叛乱,再度中兴。暂时北走热河,并不一定如有些人所说的那么可怕。

但是,也有些胆大的朝臣向咸丰帝指出的是“死路一条”。潘祖荫的奏折内即有“国君死社稷,上欲何往”一语,意思是说,一旦北京失守,皇上应以死而殉江山、社稷与宗庙。

咸丰帝不愿以身殉国,下定决心带领一部分王公大臣北逃,一时间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驾崩行宫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一日,咸丰传谕准备13日回銮,临行前因病改期。其后,时病时愈,一直未能启驾。六月中旬,咸丰病情加重,但清歌妙舞,照常供应。八月初,病稍愈。八月二十日,咸丰病增,而花唱照旧。二十一日晚膳后,咸丰忽然晕厥不起。次日,咸丰帝因久患虚痨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中。死前咸丰口述遗诏,载垣代笔:一、恭亲王奕訢为议和大臣;二、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赐给皇后、慈禧印章各一枚,名曰“御赏”“同道堂”,所有圣旨须盖这两枚印章才能有效;三、着载垣、爱新觉罗·端华富察·景寿爱新觉罗·肃顺等八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奕詝去世后,庙号为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下葬于清清定陵。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两宫太后辅佐载淳,总摄朝政,史称“辛酉政变”。

施政举措

皇权政策

辛酉政变后,奕詝在皇权上,立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安排载垣、端华、景寿、肃顺、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辅佐皇太子,赞襄一切政务。设立军机大臣,安排怡亲王载垣、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端华额驸富察·景寿协办大学士爱新觉罗·肃顺,以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在后宫,奕詝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印章却由慈禧掌管,并且规定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须同时印有这两枚御章才有效。封奕訢为恭亲王,分府建藩,任内廷行走,令总理行营事务。让奕訢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为挽救统治危机,奕詝任贤去邪,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爱新觉罗·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爱新觉罗·耆英等。

军事政策

在军事上,奕詝帮曾国藩举办湖南团练,建立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1860年,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使大沽沦陷。命八旗官兵按绿营定例执行休致、给俸。

经济政策

在经济上,为了镇压太平军,滥发大钱,引发通货膨胀。同时征收商业税和农田税。1853年,准许各地设卡抽取“厘金”,镇压太平军的军费。

外交政策

公元1856年,派瓜尔佳·桂良、花沙往天津与外国列强议和,与英法海底隧道美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公元1860年,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托和络·穆荫钦差大臣,往通州区与英、法议和。同年,在逃亡热河时任命奕訢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12月,设立总理外国事务衙门,派奕忻、桂良、瓜尔佳·文祥管理,办理对外交涉。

文化政策

在文化上,依据爱新觉罗·肃顺的处置方案,严格处置了科场舞弊案。

主要作品

爱新觉罗·奕詝主要作品,《御定六壬直指》收录有《清文宗御制诗文》,有370余首诗传世。

人物影响与评价

影响

咸丰在位期间,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内忧外患,遍地硝烟,局势动荡不安。咸丰身负社稷之责却无力回天,最终成为了一位苦命皇帝。在临终前,咸丰没能平衡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之后慈禧“垂帘听政”局面的出现,更是与咸丰有关,它影响了中国近50年的历史进程。

正面评价

学者冯尔康提出,对于咸丰帝的为人,《清史稿》的评论是很中肯,谓之“任贤才,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似是睿智善断之君。从召见中看,咸丰帝是位遇事感觉新鲜,很有好奇心,乐于了解下情,希望获取治理经验的皇帝。他好问,下指令并不多。他20岁(实岁18)登基,应当具有有为年轻人的好学精神。

刘体仁在《异辞录》中提到:“文宗勤于政事,万几之暇,颇耽逸乐,王心弗善焉。文宗用人,惟贤是尚,不分满汉。”意思是咸丰勤于政事,日理万机,闲暇之余就会沉溺娱乐,作为帝王心地善良。且咸丰唯才是用,不分满汉民族。

著名历史学者茅海建认为,咸丰帝知道自己不是绝顶聪明,但绝不会承认自己不够当皇帝的资格,他知道了太多当皇帝的规范、原则、机谋、策略和秘诀,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治国经验。他认为只要按照恩师杜受田的教诲,只要按照千年不变的政治教科书所阐释的经义,只要按照已创造出的“康乾盛世”的祖制,必然会创造出一片辉煌。他非常注重克己,尽量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符合“帝德”。即使是对他个人的私行的批评,也最终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在历代帝王亦属罕见。

学者高文文在《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中评价道,咸丰帝是一位积极勇于改革的君主。他继位后,勤勉处理政务,积极进行朝政改革,以挽救政治危机。他重用了汉族官员曾国藩等,还提拔爱新觉罗·肃顺等有能力之人,力图拯救政治危机,恢复朝纲。

负面评价

从咸丰帝的一生去看,他在处事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意气用事。一是胸无韬略。对于一个国君来说,有这样两个特点是大忌,会给国家带来大祸。

刘瑞方在《中国皇帝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咸丰的:勇于对内和怯于对外的咸丰帝。因为对于太平天国所反映出的反封建思想和中国面临的压迫剥削,咸丰帝毫无所知,他只知道凡是起义造反的,就要坚决镇压;而对于外国侵略者,咸丰帝事先既无起码的应急准备,事后也没有对付的章法,他只是颁发诏书要求控制外夷,非内可比,必须操纵得宜。

著名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认为“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而对于奕詝的品行,王开玺提出,奕詝性情稳重内敛,给人以忠厚仁德、谦恭温良、诚朴宽谨之感,实则遇事优柔寡断,少有魄力。“受川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即是说奕詝在师傅杜受田的教导之下,学习的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诗文习作之类。这些所谓的“正道”,内容陈旧,不但根本无法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就连错综复杂的国内问题也儿无招架之功。

同时学者冯尔康还提出咸丰帝记忆力可能不好,或者不善于记忆,他同张集馨在六年(1856)的谈话,到九年(1859)再见时,问了许多重复的事。如张集馨是怎样队马受伤的,他在仪征市老家的人有无在太平军进城时伤亡,张集馨在向荣江南大营是否管粮台,写奏折,张在北京有无住房。皇帝日理万机,那些琐事不会记得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咸丰帝丧失的记忆太多了,不便承认他是聪睿之人。说他洞察力很强,根据并不充足。

亲属成员

祖父

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1820年),清仁宗,高宗乾隆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6-1820年在位。

统治期间,政治上腐败,贪污贿赂风行;土地高度集中,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为维护其统治,在嘉庆八年,十八年先后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又重申严禁贩运鸦片烟律,规定官民食者并罪。1820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庙号仁宗。

父亲

爱新觉罗·宁(1782--1850年),清宣宗,仁宗次子,年号道光。1820-1850年在位。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败,在英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与美、法等国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自此,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母亲

孝全成皇后,钮禄氏(1808年-1840年),是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之女。

皇后

咸丰生前死后共有三位皇后。

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1849年),隶属满洲镶黄旗,其父太仆寺少卿富泰。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与还是皇子的咸丰帝举行婚礼。婚后仅一年多去世。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追封萨克达氏为“孝德皇后”。

孝贞显皇后

慈安(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累赠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

慈安入宫后深受咸丰宠爱,仅四个月便从嫔妃升为皇后。咸丰死后,慈安联合慈禧掌握了朝廷大权,垂帘听政,被世人称为“东太后”。

孝钦显皇后

慈禧(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带印脱逃革职安徽徽宁池太广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征之女。

慈禧的全部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立醇亲王奕譞[xuān]之子光绪帝[zǎi tián]为嗣皇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复训政,世人称之为“戊戍政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立溥[pǔ]仪为嗣皇帝;第二天,慈禧病死。

后妃

子女

轶事典故

喜吃凉粉

咸丰爱吃凉粉。他微服私访,在大街胡逛,看到有卖凉粉的。他一口气吃了两碗凉粉。吃完后,直夸凉粉味道好极了。为了能天天吃这人间美食,便把卖凉粉的叫到了宫中,一连吃了一个月的凉粉。

跛脚皇帝

据说幼年曾在南苑狩猎,不小心摔下马,从此落下残疾,行动不便。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咸丰帝即位后下旨:每次退朝后,百官先走,皇帝后走。有一次咸丰帝因生气提前离场,跛脚的秘密才被大臣们发现。

藏拙示孝

一次,爱新觉罗·旻宁召两皇子问他们对国事政务的看法。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六皇子的老师卓秉恬有才气,好发议论。他告诉六皇子,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告诫四皇子,如果谈国事政务,你比不过六爷。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政,你就趴在地上哭。四皇子言听计从,他的表现使道光深感这个孩子仁孝。后来两兄弟对各自老师的不同态度,说明杜受田在为四皇子争位中确实立了功,因而得到恩宠。而六皇子争位失败,对老师不满。

盛宠慈禧

慈禧27岁掌握了朝中大权,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把持清代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一切,始于她深受咸丰帝的宠爱。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从小聪颖过人,胸怀大志。咸丰二年(1852年)因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怀上了身孕,一直无子的咸丰便晋封她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为咸丰帝生下第一位皇子,取名爱新觉罗·载淳。这便是咸丰唯一的皇子。由于满足了咸丰皇帝盼子心愿,母以子贵,咸丰把懿嫔封为懿妃,等到皇子周岁时,再封为慈禧

皇家后宫子嗣,嫡庶区别非常大,不可越池一步。历史上皇后夺取庶出的儿子为己有,亲生母亲被废黜甚至被杀的事并不少见。但是慈禧却很幸运,皇后钮祜禄氏善良本分,并不争风吃醋,加上慈禧曲意逢迎,博得了皇后的好感,皇后甚至还在皇帝面前为她说好话。

咸丰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交瘁,他逐渐变得懒惰。而慈禧通晓文言文,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慈禧便有机会接触政治了。

纵情于娱

太平军兴,英法联军之役起,时政艰难。咸丰帝绞尽心力以求治,而天下局势却越来越坏。他束手无策,中夜彷徨,不能自己,于是转向醇酒妇人来排遣愁闷。还传说圆明园中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为慈禧叶赫那拉氏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以汉族美女居住之。

这些传说虽未必可靠,但说明咸丰帝的淫秽生活在民间已有流传。野史中甚至还记载圆明园中备有春药,有人误食而大受其窘。除女色外,咸丰帝还迷醉于听戏、绘画。据说他尤善画马,观者称誉:“神采飞舞,雄骏中含有肃穆之气,非唐宋专家所能比拟。”

躬行节俭

咸丰帝亲政之初,仍还记得皇父崇俭去奢的圣训:“大凡人君之治一国也,必先以节用爱人为贵。”创业不易,守业维艰,要保住祖宗的江山,就要知稼穑之艰,“永守淳朴家风”。一日,上书房的门轴坏了,左右请易门,咸丰帝不许,命修之。照例下工部,招商承办。没想到修好后,报销竟高达五千两,咸丰帝闻之大怒,传旨向有司罪。结果有司以五十两之误上奏,私下另罚厂商,平息此事。

又有一次,咸丰帝刚穿上身的杭纱套裤不小心烧了一个窟隆,约蚕豆瓣大小。近侍请弃置不用,咸丰帝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咸丰帝便交给近侍去办理。到第二年,尚衣又将此裤进御。一问,始知补此区区一个窟窿,竟报销银数百两有奇。咸丰帝抚裤慨然叹曰:“为人君者,俭犹不可,而况奢乎!”从此不敢再以此类小事谕近臣,恐益增烦费也。

相关争议

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但他的六弟奕訢却聪慧能干,人们对他的继位合法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据传,爱新觉罗·旻宁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便在众皇子中寻找继承人,除了奕訢与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外,其他的皇子年龄都还很小。奕訢文武双全,善于射箭,而奕詝好酒色,在道光帝心里自然有了倾斜。道光帝为了让奕訢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让人心服口服,于是组织了一场皇储的公开选拔。

道光帝带领皇子们到猎场射猎,奕訢带回来很多猎物,但是奕詝却一无所获,他跪在道光帝面前痛哭不已,道光帝便问他原因。奕詝说:“儿臣不敢射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它们都是生命,恳请父皇放过它们。”爱新觉罗·旻宁不禁对奕詝另眼相看。

随着道光帝病情加重,立储之事已不能再拖。深思熟虑后,道光帝命二人就治国之道分别发表见解,做最后定夺。

奕訢的老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很有信心,告诉他:“皇上若询问治国之道,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城府很深,他认为奕詝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权衡利弊后,对奕詝言道:“阿哥才智见识比不上六爷,要想获胜,唯有一策,适时皇上若自言病重,将不久于世时,阿哥唯伏地流涕,以示子臣仁孝之心,大事可成。”

二人在对答中奕訢为先发制人,就国家治政之道高谈阔论,条理明晰,见解不凡,爱新觉罗·旻宁很是赞赏。但奕訢一字未提父亲的病情,似有漠不关心之嫌。轮到奕詝对答的时候,他避重就轻,表现出对道光病情的关心,动情之处乃至涕泪交流,道光帝很感动,最终选定了貌似仁厚的奕詝继承皇位。

此外,关于咸丰继位,野史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奕詝的母亲死得比较早,《清官词》中记载皇后是暴死,可能道光帝觉得有对不住奕詝母亲的地方,所以想要立奕詝。另一种是初定奕訢后定奕詝说,就在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时候,奕訢的“訢”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在写字的时候,太监远远窥到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要立奕訢为帝道光帝听说后很不快,于是改立奕詝。

上面这些都是野史,真正有据可查的是: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道光帝病危,急召10多位大臣于御榻前,密议传位大事。遂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下鐍[jué]匣,当众开启,内藏传位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宣读皇帝朱谕:“皇四子奕詝着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鐍匣中除了传位诏书外,还有另一道谕旨,上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一纸两谕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道光帝心里还是非常矛盾的。

死因

咸丰皇帝帝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又历经战争惨败,目睹山河破碎,咸丰皇帝意志日渐消沉。在承德避暑山庄中,咸丰帝不问政事,只图今朝有酒今朝醉,日日笙歌、逍遥快活。他沉醉于温柔乡,流连于欢乐场,终日酩酊大醉,并吸食鸦片,自暴自弃,以至于掏空了身体,最终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相关遗址

清定陵

清定陵是咸丰帝的陵寝,位于河北遵化平安峪,是清东陵帝陵之一,也是清东陵中最西端的一座陵。定陵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工程浩大,所用物料工价银两达333万多两。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十月梓宫运回北京,同治元年(1862年)重阳节日,移至清东陵西峰口外隆福寺暂安,等待清定陵竣工,于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十二日葬入地宫。定陵地宫中同时葬有咸丰帝即位前死的福晋,后追封孝德显皇后的萨克达氏。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咸丰帝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市时避难及病逝之地。山庄位于承德市市区北部、建造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该山庄分为四个区——宫殿区、湖治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共占地564公顷,相当于八个紫禁城的大小,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营建,表面上是出于避暑、习武的需要,但更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蒙、藏地区的上层,从而实施康熙帝的怀柔政策。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咸丰皇帝.故宫博物院.2025-01-14

咸丰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3-31

故宫学的学科体系.故宫博物院.2024-04-04

奕訢.故宫博物院.2024-05-04

爱新觉罗•奕詝(淸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宗谱网.2024-05-04

清代康、雍、乾三帝与诗歌评议.故宫博物院.2024-04-04

历史解密:骨肉相残--咸丰兄弟的皇位之争(2).新浪网.2024-04-07

慈禧西太后 (1940).豆瓣电影.2023-03-31

火烧圆明园.豆瓣电影.2023-07-29

垂帘听政.豆瓣电影.2023-07-29

慈禧的秘密生活.猫眼电影.2024-04-05

少女慈禧.豆瓣电影.2023-07-29

太平天国.豆瓣电影.2023-07-29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猫眼电影.2024-04-05

戏说慈禧(1993).豆瓣电影.2024-04-05

尚方宝剑.豆瓣电影.2023-07-29

天下第一丑.猫眼电影.2024-04-05

魂断太平 (2002).豆瓣电影.2024-06-02

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豆瓣电影.2023-07-29

一生为奴.猫眼电影.2024-04-05

中华小当家 (2005).豆瓣电影.2024-06-02

盐亨 (2005).豆瓣电影.2024-06-02

大清后宫.豆瓣电影.2023-07-29

天地民心.豆瓣电影.2023-08-05

红墙绿瓦.豆瓣电影.2023-08-05

瀛寰之志.豆瓣电影.2023-08-05

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豆瓣电影.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