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代号:CZ-4C,外文名:Long March 4C)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CZ-4C运载火箭整个研制周期为7年(1999~2006年),研制分方案、初样和试样三个阶段进行。火箭的研制主要是以发射遥感状态进行的。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2006年10月24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取得了自1996年10月以来的第50次连续发射成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也赢得了十战十捷的佳绩。2009年12月15日,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八号"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送入太空,搭载发射的中国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一号"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2023年9月7日02时1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24年10月16日7时4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高分十二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常规三级火箭先进水平,三发火箭的圆满成功,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1月5日,在中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型号工作会议上,由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以其出色的性能被授予“金牌火箭”称号。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向火箭总指挥翁伟、总设计师李相荣颁发了证书和牌匾。

基本信息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外文名:Long March 4C,火箭代号:CZ-4C,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起飞质量:(第一级)249t;(第二级)58t;(第三级)19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8吨。总设计师是李相荣

研发历程

总体设计

长征四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总设计师是。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4C火箭至今已连续三次发射成功。

CZ-4C火箭充分继承了CZ-4B火箭的成熟技术,由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组成。火箭研制过程中采用的常规三级推进系统二次起动技术和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规多次起动上面级主发动机,是发动机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应采取的推进剂管理技术解决了推进剂浅箱管理难题,创造了常规上面级二次起动首次飞行即获圆满成功的业绩;运载火箭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系统的高度集成,解决了以往测试透明度低、周期长、操作多、可靠性差等瓶颈,在系统信息共享度、实时自动判读能力、抗干扰性能和测试可靠性等方面有突破性提高。

CZ-4C火箭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常规三级火箭先进水平,三发火箭的圆满成功,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箭体结构

1-有效载荷整流罩2-3-仪器舱4-三级共底贮箱5-三级发动机6-级间段7-二级箱8-箱间段9-二级燃料箱10-二级游动发动机11-二级主发动机12-级间壳系13-级间杆系14-一级氧化剂箱15-箱间段16-一级燃料箱17-后过渡段18-稳定尾翼19-一级发动机

动力系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为两次启动状态,二次启动前要滑行600多秒,质量标准高。

为了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可采用末级火箭两次工作的方法,即在火箭末级飞行过程中增加一个无动力滑行段,依靠地球引力实现速度方向的改变,然后再点火飞行,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节省用于改变速度方向所消耗的推进剂,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末级发动机采用高空二次点火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火箭性能,世界上先进的末级或上面级火箭发动机大都具备这种能力。火箭发动机高空多次点火是一项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技术,在工程上有相当难度。目前,国内只有使用液态氧/氢气低温推进剂的发动机具备高空二次起动工作能力,而采用常规推进剂的主发动机并没有高空二次起动能力。CZ4C火箭二次起动YF系列火箭发动机40A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是国内多次起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同类水平。

在二次起动YF-40A发动机的整个研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一系列组件、半系统和整机级的技术难题,如发动机热泵起动、管路推进剂冻结等。尤其是涡轮泵半系统试车和整机试车中所暴露的问题,涉及高温、高压,或者低温、真空等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传热、传质过程。对液体温度范围很窄的常温推进剂发动机来讲,上述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常规液体主发动机二次起动的重大技术突破。

微重力浅箱推进剂

三级发动机两次工作状态时,发动机第一次关机后至第二次点火期间,三级火箭将经历无动力的滑行段,此时在微重力环境下,各种干扰因素使贮箱内推进剂不能保持沉底。液态火箭发动机能够正常起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进入发动机管路的推进剂不夹气;此外,有效抑制滑行段推进剂晃动程度,可减小箭体的姿态干扰;同时为确保第二次发动机工作期间贮箱的正常增压,还要防止推进剂飞溅进入贮箱内顶部的增压溢出管。因此,为了确保发动机高空第二次正常点火工作,必须对火箭三级贮箱进行推进剂管理。

推进剂管理是实现末级发动机二次点火的必要前提。针对CZ-4C火箭三级共底贮箱浅箱、液少(二次工作时间只有30s,液面高度不到0.6m)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试验条件,克服了比原国内外推进剂管理难度更大的浅箱状态,经过原理性试验、贮箱内推进剂运动特性分析和多种推进剂管理方案的比较,最终建立了一套完善、稳妥的管理系统,在国内外各种运载火箭尚无浅箱推进剂管理的先例下,实现了发动机二次点火的供液可靠。

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

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等箭上电气系统的测试技术要求基本相同,其地面测发控设备的配置也基本相同,但我国运载火箭箭上电气系统实行各自配备地面测发控设备、实行各自独立测试的模式,采用的技术和方案差异较大,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保证能力和程度不一致,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原地面测发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手动操作多,操作风险高;测试信息不能共享,系统指挥无法了解全箭测试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测试过程的异常现象;测试数据不能实时判读,测试周期长,制约靶场测试效率的提高。为提高火箭地面测试发射的可靠性、全箭测试过程的透明度,型号队伍决定打破常规,研制新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系统。

新研制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系统为分布式综合系统,采取火箭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动力电磁阀(即三级姿控发动机、三级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的电磁阀)一体化供配电、控制、测试的方案,实现对火箭一体化、远距离测试发射;同时汇集测试过程中有线、无线遥测数据,进行实时全程自动判读、比对和显示。该系统以自动化测试、发射为主,同时具备紧急情况下可应急控制的能力。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创造了全新的靶场火箭测试发射指挥模式,实现了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的实时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外,一体化测发控系统研制成果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水平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达到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航天技术强国同等的技术水平,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技术的飞跃。该项目软、硬件全部由国内自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提出的地面一体化测发控技术的实现打下了技术基础。

其他技术

CZ-4C火箭还研制了Φ3800卫星整流罩(为国内非捆绑火箭最大)、386箭机,增加了GPS测量设备等,进一步提高了火箭任务适应性。

研制周期

CZ-4C运载火箭整个研制周期为7年(1999~2006年),研制分方案、初样和试样三个阶段进行。火箭的研制主要是以发射遥感状态进行的,该状态基本覆盖了CZ-4C运载火箭的所有新技术。

方案阶段

根据对CZ-4B火箭的技术要求,论证火箭发射总体方案,确定火箭主要技术状态,提出火箭需适应性改进的项目及相应的关键技术。火箭总体和各分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完成了工程大系统间的初步协调,形成了相关的接口文件。

初样阶段

根据方案阶段确定的技术状态,对火箭总体、分系统及设备进行详细设计,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试验工作。初样阶段所开展的主要研制试验工作如下:

完成三项常规测力、测压风洞试验和脉动压力试验,为火箭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完成气动弹性试验,确认火箭不会因为抖振激励而导致箭体气动弹性发散;

完成小过载模拟飞行试验和落塔试验,验证贮箱防晃措施的有效性;

完成Φ3800整流罩三次地面分离试验,表明在飞行状态整流罩可以满足卫星的包络、工作环境等要求,分离全过程安全、可靠;

完成二、三级飞行状态火箭全尺寸地面振动试验,为稳定系统设计和速率陀螺位置确定提供试验依据;

完成三级底部防热试验,验证各设备防热措施的有效性;

完成典型结构舱段的静力试验,试验表明各结构承载能力和强度均满足使用要求;

完成姿控发动机全系统振动试验和系统热试车,试验中系统工作正常,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完成五次三级发动机二次起动可靠性热试车,表明发动机二次起动工作可靠;

完成单机交付、系统综合试验、全箭总装和全箭集成综合试验,考核全箭各系统设计正确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完成星、箭、发射场合练,充分考核火箭与大系统间的接口协调关系,为试样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试样阶段

火箭完成了所有试样飞行产品的生产、各系统综合试验、全箭总装、全箭集成综合试验;同时火箭总体和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和复核复算。

2006年3月,发射遥感的CZ-4CY1火箭按技术流程规定完成了出厂前全部研制工作。

发射试验

1999年3月,上海航天启动了长征四号乙改进型火箭的研制工作,三级采用两次起动工作方式,实现火箭运载能力大幅增长,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800kg;同时提高了火箭一箭多星发射能力,可满足更多种类卫星的发射需求。

技术特点

可靠性、去任务化能力再提升

2022年长四丙火箭发射任务很多,因此持续推进去任务化工作。不仅要做到型号去任务化,还要做到型号和型号之间去型号化。针对高密度态势并且保成功的前提下,将要求细化为4方面18项具体措施。2022年,研制队伍对火箭一子级进行了去任务化处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和长四乙系列火箭的一子级可以互换,为了密集发射,两个型号合二为一。

换成锂电池

在电池上“搞事情”,使用锂电池代替锌银电池进行全箭供电。原来箭上电池组需要人工加注激活才能使用,而且有寿命要求。与锌银电池相比,具有长循环寿命,能够参与全箭出厂测试,提高箭上电池的测试覆盖性。同时,锂离子电池使用方便,可直接箭上充电,装箭后不需反复拆装,减少在发射场的操作项目,提高运载火箭对箭上电池的快速响应使用要求。

技术创新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有两项技术创新

一是首次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控制系统在实施发射,

二是首次在发射中使用新型统型地面设备。

这两项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长四丙火箭的可靠性、去任务化能力。

在冗余改进二状态下,火箭控制系统由以往的双惯组变为一套惯组。对控制系统进行冗余改进,主要是为了防止单点失效,提高可靠性。例如,在改进之后,控制系统单点由几百个降到几十个。2021年12月,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控制系统的长四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那是新状态控制系统的首次应用。此次火箭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在发射,意味着新状态控制系统全面完成验证。

此次发射的长四丙火箭还采用了新的地面测发控系统。为了做好去任务化,研制了同时适用于长二丁火箭和长四乙系列火箭的统型地面设备,这是国内首个适用于两种型号的地面测发控设备。新设备于本次任务前交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

参数配置

主要总体指标

运载能力

CZ-4C火箭的运载能力与CZ-4B火箭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较高轨道的运载能力更是数倍地增加,CZ-4B、CZ-4C火箭在其它轨道的运载能力对比情况与SSO轨道类似。

入轨精度

4C火箭具有较高的精度指标。

初始姿态调整及姿态精度

CZ-4C火箭可根据要求进行入轨姿态调整,同时可确保较高的初始姿态精度和初始姿态稳定度

卫星整流罩包络空间

CZ-4C火箭研制了Ф3800卫星整流罩,与CZ-4B系列火箭原有的Ф2900卫星整流罩和Ф3350卫星整流罩相比,其内包络空间大大增加。

发射记录

2006年4月27日,长征四号丙火箭首次发射遥感一号,从远望号测量船传来卫星准确入轨的消息开始,就开启了追赶太阳的征程。

在漫漫的研制征程中,“自主创新,持续改进”始终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队伍贯彻的理念。其中,地面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改变了中国运载火箭箭上电气系统各自配备地面测发控设备、实行各自独立测试的模式,首次在国内实现了火箭测试一体化,实现了测试数据实时自动判读处理等。

用一套测试发射控制系统完成对运载火箭的远距离一体化测试、发射、控制,同时又不能对箭上电气系统的技术状态带来变动,研制难度非常大。让人欣慰的是,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火箭测试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以及各系统测试发射的透明度,得到了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其他能够改进的型号上也要大力推进“一体化”新技术。

2006年10月24日清晨7时34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标志性发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一飞冲天,将实践六号02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太空,同时书写了中国航天颇具历史意义的几个数字:走过50年的中国航天,迎来了新时期首次发射的成功;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取得了自1996年10月以来的第50次连续发射成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也赢得了十战十捷的佳绩。

2006年11月12日6时48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三号”送入太空。卫星质量为2700千克,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3个遥感卫星系列,明年将发射环境实验监测小卫星星座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三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2007年11月12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上,6点48分,托载着遥感卫星三号拔地而起。

21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2007年中国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2009年12月15日10时31分,中国以一箭双星方式,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八号"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送入太空,搭载发射的中国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一号"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

遥感卫星八号”和“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遥感卫星八号”主要用于空间科学试验、国土资源勘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希望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专为广大青少年研制的首颗科普公益小卫星。其太空之旅有科普“三大件”随行:搭载北京市小学生设计的“天圆地方”科学实验方案的实验设备,观察微重力条件下5种颜色颗粒的状态;采用宽视场彩色CMOS相机在测光仪的配合下进行太空摄影;建立火腿电台空间电台,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信标、语言和数据转发等空间通信试验服务。“希望一号小卫星的成功研制、发射和在轨运行,对于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航天知识,激发他们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3月5日,中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九号”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遥感卫星九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执行本次卫星发射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该火箭于2006年4月首飞成功,至今已执行了5次发射任务,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3次航天飞行。

2012年5月29日15时31分,随着“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5号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4月30日—5月29日的30天内,连续实施了5次航天发射,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五箭七星连捷”的记录创下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新高,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2012年11月25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呼啸而起,将遥感卫星十六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几经挫折的遥感卫星十六号、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试验队终于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

2013年7月20日7点3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和"实践十五号"三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3年9月2日3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七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十七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0次发射。

2014年11月20日11点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9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4次发射。

2014年8月9日13点4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年下半年实施的首次宇航发射。

2014年12月11日3时3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五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二十五号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一号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1次飞行。

2015年8月27日10点31分,随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起,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遥感卫星二十七号顺利升空,卫星随后进入预定轨道。

遥感卫星二十七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此次发射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遥感卫星二十七号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7次飞行。

2015年11月27日凌晨5点24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托举遥感卫星二十九号,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二十九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在长征四号乙火箭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一、二、三级全部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其三子级发动机具备两次启动技术,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8吨。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9次发射。

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高分三号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这是中国第一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卫星水平。这是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高分四号之后,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又一颗高分卫星。提升中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是高分专项工程实现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目标的重要基础。

2018年5月9日凌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高分五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在此次任务中,由中心试验技术部二室主任董富治牵头研制的多个3D打印装备器件得到成功运用。

2019年10月05日10月5日2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高分十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微波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2019年11月28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1月的5次宇航发射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2月12日16时2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3月31日14时2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8月21日1时4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高分十二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7日02时1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5月12日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10月16日7时4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用途

CZ-4C火箭研制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技术和大型整流罩技术都可与CZ-4B火箭通用,因此可根据具体卫星的技术要求,通过三级发动机工作方式、卫星整流罩和搭载舱等的搭配选择,确定不同的发射状态,来满足不同卫星的需求,降低火箭研制成本,进一步提高火箭性价比。

CZ-4C进一步拓展了火箭应用空间,除提高了较高轨道的卫星发射能力,还提高了一箭多星发射能力,尤其为同轨多颗卫星进行演示提供了有利基础,为星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载工具

应用前景

替代部分低温上面级火箭发射,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CZ-4C火箭相对CZ-4B火箭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尤其是高轨运载能力更是成倍增长,使原来部分需要低温上面级火箭来发射的卫星,可用该火箭发射,大大降低了卫星的发射成本。现该火箭已明确的发射任务至少10发,由此将节省大量的任务费用。

完善现役火箭系列,扩大应用范围

CZ-4C火箭研制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技术和大型整流罩技术都可与CZ-4B火箭通用,因此可根据具体卫星的技术要求,通过三级发动机工作方式、卫星整流罩和搭载舱等的搭配选择,确定不同的发射状态,来满足不同卫星的需求,降低火箭研制成本,进一步提高火箭性价比。

CZ-4C进一步拓展了火箭应用空间,除提高了较高轨道的卫星发射能力,还提高了一箭多星发射能力,尤其为同轨多颗卫星进行演示提供了有利基础,为星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载工具

多项新技术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型号

YF系列火箭发动机40A发动机填补了中国常规液体推进剂主发动机二次起动的空白,其中为实现二次起动工作所采取的推进剂排放、副系统吹除、定压排空等技术,可供其它同类发动机借鉴。推进剂管理技术成功解决了浅箱管理的难题。该技术同样可用在使用其他种类推进剂、需要进行高空二次点火前推进剂管理的末级火箭上。

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和卫星整流罩可与CZ-4B火箭通用。此外测发控系统所代表的一体化测试发射方案可在其他国内火箭型号中推广,系统中的多项VXI设备、地面电源、智能等效器、软件以及相关子系统等,更可直接或在适应性修改后应用于其它运载火箭的地面测发设备。

获得荣誉

2009年1月5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型号工作会议上,由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以其出色的性能被授予“金牌火箭”称号。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向火箭总指挥翁伟樑、总设计师李相荣颁发了证书和牌匾。

自立项以来,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不但稳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还自主创新、持续改进,大幅提高了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适应性,形成了以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为主的长征四号系列火箭型谱。

在型号管理上,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队伍一贯坚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的作风,不放过任何疑点,在管理创新的同时逐步优化流程,稳步提高产品质量,不但创造了发射场零质量问题的记录,还取得了火箭自1988年9月7日首飞成功以来,连续17次发射、1000%成功的佳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发展正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面临着高密度发射的重大考验。为表彰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取得的优异成绩.集团公司党组决定,授予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金牌火箭”称号。至此,在“金牌火箭”的光荣榜上,已有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3名成员。

评价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中国的“优质运载火箭”“金牌火箭”。——中国新闻网

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现第100次发射,也是继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之后,我国第二型成功身“百发俱乐部”的运载火箭。——澎湃新闻

参考资料

Long March 4C succeeds in launching two satellites.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2023-12-03

CZ-4C (Chang Zheng-4C).官网.2023-11-23

纪念封速览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3星.澎湃新闻.2023-11-23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3星#.今日头条-新京报.2023-09-07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5星.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10-16

航天科技集团长四丙火箭试验队保障任务成功侧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12-01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A/B星.今日头条-新京报.2022-12-12

中国成功发射天绘六号A/B星.中国新闻网.2023-03-10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4星.中新网.2023-03-31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4星.中新网.2023-08-21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三号卫星.今日头条.2024-05-12

32年前首飞 中国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又出发了.新浪网.2023-12-01

跻身“百发俱乐部”,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有多牛?.澎湃新闻.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