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犀是豆科草木樨属,二年生直立草本,别称草木犀、辟汗草、黄香草木犀、黄花草木犀。
草木樨属于一年或两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根系发达,生长快,盖度大,耐贫瘠,能适应干旱、寒冷和盐碱化等多种环境,被广泛用作饲草、轮作和土壤保持作物。草木樨含有香豆素,可用作药用植物。然而作为牧草,草木樨在贮藏的过程中不具毒性的香豆素会在霉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双香豆素,动物食用后会导致内出血,严重影响其作为牧草的利用价值。
形态特征
草木樨是一种二年生直立草本,高40~200厘米、多分枝,具纵棱,微被柔毛。叶互生,羽状三出复叶,托叶线形,全缘;叶柄细长,中下部叶宽椭圆形,顶部圆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缘有锯齿,上部叶窄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顶部圆钝或尖,基部窄楔形,叶缘具齿,叶长1.5~3厘米,宽0.5~2厘米,上面无毛,下面具疏短毛,侧脉8~12对,平行直达齿尖;顶生小叶较大,小叶柄亦较长。总状花序腋生,长10~20厘米,具花多数;花钟形,长约2毫米,5脉,尊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与翼瓣近等长,龙骨瓣稍短;英果卵圆形,长3~5毫米,宽约2毫米,棕黑色;种子1~2粒,卵形。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草木樨生于山坡、河岸、路旁、砂质草地及林缘。喜潮湿,耐干旱、耐盐碱、抗寒,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种植,以石灰性粘土生长最好,一般多生于较湿润的果园、路旁、沟渠边及荒地上。
分布范围
产东北地区、华南、西南各地。其余各省常见栽培。欧洲地中海东岸、中东、中亚、东亚均有分布。
下级分类
白花草木犀Melilotus albus Desr.
细草木犀草木樨属 dentatus (Waldst. & Kit.) Pers.
细齿草木犀(原亚种)Melilotus dentatus (Waldst. & Kit.) Pers. subsp. dentatus
西伯利亚草木犀(亚种)Melilotus dentatus (Waldst. & Kit.) Pers. subsp. sibiricus (O.E. Schulz) Suv.
印度草木樨Melilotus indicus (L.) All.
栽培技术
草木犀硬子占50%左右,播种前要进行碾磨处理。
飞机播种时,通常做成丸衣种子(包一层泥土和肥料)。中国北方早春顶凌播种或冬前播种有利出苗;东北地区8月以后播种会降低越冬率;南方则春秋两季均能播种,一般以条播为主,行距30厘米左右。每公顷播种量(去荚壳种子)15~22千克;播深不超过2.5厘米。在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可大幅度提高鲜草产量。出苗后1个月内注意防治金虫等虫害和杂草的危害。
第1年一般在重霜以后收割,这时养分转入根部。第2年在现蕾前收割,以利再生,留茬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春播草木犀当年每公顷可生产鲜草15~37.5吨
第2年开花前每顷可生产鲜草22.5~75.0吨。无限花序陆续开放,果实成熟不一,留种时一般待中下部荚果有65~70%由深黄色变暗绿色时即可收获,每公顷种子产量约370~1100千克。
主要价值
本种在欧洲为野生禾本科杂草,在中国古时用以夹于书中辟称香草。花期比其他种早半个多月,耐碱性土壤,为常见的牧草。
【蒙药】希日~呼庆黑:全草“发症",结喉,狂犬病,久热,毒热《蒙植药志》。
地上部分(省头草):辛,平。化湿,和中。用于暑湿胸闷,头痛头昏,恶心泛呕,舌腻。
鲜草含水分80%左右,氮0.48~0.66%,磷酸0.13~0.17%,氧化钾0.44~0.77%。生长第1年的风干草,含水分7.37%,粗蛋白17.51%,粗脂肪3.17%,粗纤维30.35%,无氮浸出物34.55%,灰分7.05%,饲用时可制成干草粉或青贮饲料、打浆。但牲畜开始时不喜进食,需逐渐适应。
贮藏或调制时如有霉烂,植株内含香豆素就转变为双香豆素或出血素,牲畜食后会中毒,但香豆素含量因种而异,如二年生白花草木犀含香豆素的含量就高于细齿草木犀。白花草木犀第1年在重霜后收割也有利于降低香豆素含量。直接在草木犀地放牧,牲畜摄食过多易发生胀病。
草木犀根深,覆盖度大,防风防土效果极好。草木犀还是改良草地、建立山地草场的良好资源。在低产地区与粮食作物轮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全周期产量和经济收入;在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可与中耕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间套种植,生产饲草或绿肥。又因花蜜多,还是很好蜜源植物。秸秆可作燃料。由于草木犀具有多种用途和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被誉为“宝贝草”。
防治方法
病害:白粉病、霜霉病,可用波尔多液,生石灰硫合剂,多菌灵、托布津进行防治。
生长繁殖
种子处理:新鲜草木犀种子外表皮较坚实、硬实率在50%左右,播前要把种子与沙子混合揉搓或用石碾子擦伤种皮,使种子易吸水发芽、出苗快整齐。有条件的地区可秋冬播种,利用春季冻融交替的温度变化破坏坚实种皮,提高发芽率。
适时播种:中国北方地区适宜春播或夏播。春播宜旱。(土质解冻8~10厘米后即可播种)免受早春干旱的影响和杂草的危害,且根系发育好有利于安全越冬。适宜播月在5月末至6月初,这时整地可将发芽的杂草除去,减少对幼苗的危害,且进入雨季对幼苗生长提供很好的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管理好可霜后放牧。
播量:条播11.5~19千克/公顷;留种毋播量为8~14千克/公顷为宜。
播法:条播撒播、点播均可。条播行距:收草的为230厘米;用种田为45~50厘米;播深2~3厘米;干旱区可采用开深沟浅复土法,踩格子或镇压,以保苗全、苗壮、苗齐。
参考资料草木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7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利用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揭示了白花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兰州大学新闻网.2024-04-07
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植物智.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