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钢

丁钢,男,1978-1988年在黑龙江大学获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为黑龙江垦区知青,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丁钢,1988年至今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93-1994年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1999—2001年任香港教育大学课程及教学系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兼任香港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荣誉、兼职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

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文化与社会、中外教育关系研究,以及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和技术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文化与社会,教育政策、教师教育、教育叙事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主要成就

从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出发,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作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开拓了儒佛道教育比较、书院文化、经济生活、宗族教育、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等研究领域。通过中国教育传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理论探索,以全球教育文化的视野,发掘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中国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是关注现实教育变革的文化理由研究,以确立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国际教育发展中的自身特色。在教育与日常实践、教师教育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强调从全球文化与本土知识创新的理论张力,拓展中国的教育研究。

三是在国内倡导教育叙事研究。对国内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和大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倡导和推进作用。在学术上也为教育研究新的方向及其研究领域的开拓,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是开拓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从跨学科的视野、运用多学科方法研究教育中的政策及相关各类教育问题,切实地推进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并透过历史变迁中日常教育生活与艺术传媒形式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以影像、音乐、美术、戏曲等为媒介的文化系统是如何通过再现、形塑民众的日常生活、身份认同和情感而参与教育之中,引入到栩栩如生和寓教于乐(广义的文艺)的日常生活及教育情景之中,呈现出别样的教育历史叙事方式。

五是主持创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发展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验系统(未来教师空间站),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以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的实验研究平台。

六是创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发展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教师教育研究数据分析系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为教师教育发展和政策的持续和追踪研究提供数据分析依据和共享的平台,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学术任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第六届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史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规划组副组长、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心理学)召集人、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上海市市教育学会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宾夕法尼亚大学八国教育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方负责人、APEC经济圈数学与科学教师教育的特点以及优质实践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学术成果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

学术专著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主编著作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市: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书中章节

“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

“教育Ÿ文化Ÿ社会”,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

“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

“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

“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

“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

“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

“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

“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

“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

“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

“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页291-405。

“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

“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

学术论文

“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

“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

“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市),2013年,第1期。

“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

“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市),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

“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2010年第24期。

“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

“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

“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市),2009年创刊号。

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2008年第3期。

“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市),2008年第1期,10-16。

“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市),2008年第1期。

“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市),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市),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市),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

“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

“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

“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

“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2004年第1期。

“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同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市),2003年6卷2期。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市)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市),1997年第5期。

“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上海市),1996年第5期。

“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

“来自国际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

“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市),1995年第4期。

“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

“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市),1992年第2期。

“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市),1992年第02期。

“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

“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1992年第1期。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

“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市),1989年第2期。

“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市),1989年第6期。

“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市),1989年第1期。

“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市),1989年第1期。

“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省),1987年第3期。

“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

“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市),1984年第6期。

英文论文

“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

“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

“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费城: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车床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二氧化氮, Vol.4), pp.1-4.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二氧化氮, Vol.4), pp.61-72.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c),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

报刊文章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

“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

“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Ÿ教育科学》。

“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市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

“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

“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市),2010年4月9日。

“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

“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

“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

“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市),2005年第11期。

“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

“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

“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市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

“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

“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

“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市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

“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市),1990年第3期。

“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市),1986年第6期。

“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

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

译文

“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周易风水》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科研获奖

“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0)、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决策咨询奖一等奖(2011)、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2011)、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2)等。

荣誉称号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1990)、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1)和上海市教委“首届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2)、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09)。

学术编辑

《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丛书》(八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英国《国际教育管理研究杂志》( International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特邀编委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1-16辑)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CSSCI

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教育研究》(北京)编委会委员,教育科学出版社,CSSCI

探索与争鸣》理事会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SSCI

现代大学教育》(长沙)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CSSCI

《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编辑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CSSCI

英国SAGE出版社《课程与教学研究手册》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

《教育地平线丛书》(已出四种)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世纪教育前沿研究课程系列》(已出七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大复印资料《G1 教育学》专题编委会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五种)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Frontiersof Education in China常务副主编,高教社荷兰Brill

《教育学报》顾问编辑,香港中文大学

《京师教育叙事研究丛书》(四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北京)编委会委员,CSSCI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苏州)编辑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

《新教育文化史丛书》,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教师中心学报》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市)编辑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CSSCI

人才培养

2004 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周勇博士学位论文《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同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7 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司洪昌博士学位论文《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2008 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司洪昌博士学位论文《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获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2009 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姜丽静博士学位论文《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9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硕士生李源源的竞赛作品《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获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10年获第四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011指导的硕士生吴平的竞赛作品《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获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