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是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材质为竹质墨书,是国家一级文物、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收藏于山东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这些竹简,绝大部分长27.6厘米,宽0.7厘米,其他有长69厘米(32简)、长18厘米(10简)两种。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等先秦古籍及刘彻的《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这批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外观
由于长期在淤泥中浸泡,竹简表面呈深褐色。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其长度约合汉代尺1尺2寸,符合汉代简册制度。从残简遗留的痕迹可以窥其简册形制:事先削好的单条竹简,采用上中下三道丝绳编联,上下两端编联时各留出1到2厘米的空白,犹如后世书籍的天地头,中间加一道编联,简文系经过编联成册后蘸墨书写而成。每枚竹简书写一行,每行字数多在35至36字,最密的有40字,少的有20多字。
内容简介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于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在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集中出土多种先秦古籍和古佚书是十分罕见的。这批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出土发掘
1972年4月10日,临沂市地区卫生部门在银雀山上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一号墓),地区文物组的同志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对墓葬周围的杂物进行了清理。4月14日下午4点30分左右,考古人员在墓葬边厢的东北角发现了一堆粘连的竹片条。考古人员从这堆已近腐朽的竹片中,小心翼翼地取下一片,用毛笔蘸着水轻轻洗净淤泥,竹片上显露出的竟是“田午问管子曰”7个隶书文字。“先秦竹简!”考古人员激动万分地喊道,并停工保护现场,随后向省、地主管部门汇报。15日,山东博物馆考古专家赶来指导发掘;16日清理工作继续进行,两天时间里先后清理出残乱竹简7500余枚;18日,在墓葬的西侧50厘米处又发现了一个墓葬(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经专家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证实,这些竹简的随葬入土时间应在刘彻时期,约为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狩五年(前118年)之间。简书的书写年代要更早一些,以简文用字为秦汉之际的早期隶书来看,约在秦朝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已有两千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保护与馆藏
竹简出土伊始,就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高度重视并指示立即将竹简送往具备保护和整理条件的北京进行清理和研究。1974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北京大学等8个单位的19名专家,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经过专家近10年艰辛而细致的整理考释,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5年出版了线装影印本,附有摹本、释文、校注;1976年出版排印本;1985年出版修订本。银雀山汉墓竹简这一考古成果也先后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孙子兵法》竹简于2013年入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银雀山汉墓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为纪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临沂市于1981年2月在竹简出土处动工兴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1989年10月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基本陈列突出汉墓、竹简、兵法三大主题。《银雀山汉墓竹简》是一级文物,也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物形制
银雀山竹简的长度有3种: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经缀联共32简;长27.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约5000简;复原长度为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此类简仅10简。
汉简的不同长度,反映了汉代礼制。编联竹简的丝绳早已朽断,从简上留下的编痕可知有2道和3道的编联方式。从编痕处留下的空白可看出,竹简是先编联成册,然后再书写的。
风格鉴赏
篆意、隶意并存
学术界认为,汉字以“隶变”为界分为古今两大文字系统,其时间界限是西汉武帝时期。“隶变”是古文字形体向隶书过渡、演变的过程,它改变了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书写方法,变成了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样式。“笔画化”实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飞跃,形成了沿用至今的现代汉字书写规则,汉字在“隶变”之后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笔画组合式的符号系统被使用。银雀山汉墓竹简一般被认为书写于汉初,至多不会早于秦末,正处于汉字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字体表现为一种介乎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风格,整体上距离隶书更近,但还保留了一部分篆书的书写习惯,可以说是篆隶共存。以《六韬》和《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为代表的纵势字体,还没有完全从篆书中脱胎出来,基本保持了篆书的气势,以弧线见长,转折处圆滑,不显方折,字的结体左右、长短变化不一。以《晏子》《孙膑兵法》部分篇章为代表的横势字体,结体特点是点画姿态大量增多,书体以方折为主,字体态势渐渐由篆书的纵势向横势方向转化,并趋于扁平,方块字、扁方块字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在用笔上,笔画伸缩有致,横画呈微波,有的显露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竖画取直,横折一般呈方折,竖折一般是连笔圆转,撇处多弧线和夸张的长笔画,字的整体结构工整地呈右上仰斜趋势。
工稳、快疾两类书风
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工拙不同、风格多样,竹简书写风格分为工稳、快疾两类,工稳以《孙膑兵法》为代表,快疾以《尉缭子》为代表。工稳的篇章中,字字独立互不相连,字体大小相差不大,疏密有致,通篇整齐划一。快疾的篇章中,字体大小有时相差很大,开始出现连笔书写的情况,通篇斜笔很多,讲究字体之间大小、长短、正斜的呼应,开始出现流动的美感,已经有了后世草书的萌芽。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工稳和快疾两大书风,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意蕴。但都字形美观,笔法娴熟,体现了书写者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对书写工具的熟练运用,可以说具备了较深的书法功底,能够代表当时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既达到了书写实用的目的,也在不自觉中体现了当时的书法审美观,为隶书的成熟和草书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影响与价值
古文字发展
第一,银雀山汉墓竹简是汉字发展演变分水岭时期的代表资料。汉字形体演变研究是文字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汉字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萌芽,经过甲骨文、金文等发展阶段,字体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其中的“隶变”影响最为突出。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对“隶变”的研究只能根据《说文解字》的小篆字体和成熟隶书进行比对,跨越了“隶变”的中间过程,无法显示中国古文字渐变规律的状况。银雀山汉墓竹简书写于秦末至刘彻时期,这一时期汉字通过“隶变”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通过银雀山汉墓竹简呈现于现代人面前。
第二,银雀山汉墓竹简具有独特的研究优势。首先,银雀山1、2号汉墓共出土竹简4974枚,能够辨识的汉字约2万个,不重复的单字约4000个,覆盖了大多数常用字,这就让银雀山汉墓竹简拥有了字形数量多、可选样本丰富的优势,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准确可靠。其次,出土简文大部分有传世典籍可比对,使文字的考释有依据。比如《孙子兵法》从古到今一直流传下来,我们可以用传世本和竹简本进行对照,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古今字体演变、用字习惯的改变、通假、假借等学术问题,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原则。
书法艺术
第一,大大丰富了汉代书法资料,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我国书法史。在简发现之前,汉代书法史是建立在石刻材料与镌刻工艺技术基础之上的,汉代书法史由大量碑版石刻史料组成,如《张迁碑》《曹全碑》《熹平石经》等。银雀山等竹简的出土打破了这种流传已久的石刻书法史的旧有模式,在过去石刻书法之外,发现了全新的毛笔书法。毛笔书法因为是一手直接书成,对比石刻先由书法家写完再经工匠雕刻的二次创作方式,更具有史料真实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简牍帛书使学者有机会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与认识古代的文化艺术,重新审视已有的学术观点,推进新的研究方法。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为人们呈现了第一手书法资料,从根本上丰富、完善了汉字书法史。
第二,生动揭示了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因为长期以来战国秦汉古文字资料的缺乏,人们对于由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程研究很难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银雀山汉墓竹简为代表的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资料大量出土,填补了汉字发展演变史上的空白,补全了字体发展的链条。
经济价值
一是打造了一批书法景观,建设了一批书法主题文化设施。临沂市现有书法资源主要是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王羲之故居、书圣阁(临沂市美术馆)、书法广场、颜真卿公园等。
二是举办了18届“书圣文化节”。“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自2003年起开始举办,是以书法文化为切入点的大型综合性活动,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和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打造了“书圣故里”和“中国书法名城”的城市文化品牌,为专业书法家和群众书法活动提供了平台,有效推动了全市文化建设,带动了城市建设,促进了招商引资。
三是书法创作具有专业的书法人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临沂市专业书法人才实力雄厚,先后成立了临沂书法家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积极培养专业书法人才,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临沂籍会员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临沂全市各类书法团体和书法艺术教育机构达1000余家,各文化场馆、书法团体每年举办大量的书法活动、比赛和展览,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
相关事件
2023年10月25日下午3点零3分,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书原简在公安部门等各方力量的保驾护航下,安全到家,陈列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汉墓遗址厅。这是自1972年4月竹简出土以来,历经漫漫五十一载,首次回到临沂展出。
参考资料看见文物|兵者,存亡之道——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百家号.2024-03-17
寻踪济南玩家(三十一)范玉庆:让古文字与紫砂壶跨世联姻.百家号.2024-03-17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原简“回家”.百家号.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