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王华(1446年-1522年),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因其无事时便会在龙泉山读书,又称龙山先生。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

王华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九月在余姚市(今浙江宁波)出生。他年幼聪慧,读书后过目不忘。在私塾就读时,王华表现出独立思考和专注读书的特点。之后,他的才华得到知县的赏识,早早获得乡试资格。然而王华在多次乡试中屡战屡败。之后王华任私塾先生于各地教书,在此期间,王华长子王守仁出生。直到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在乡试中斩获第二。次年,在殿试中他状元及第,被任命为修撰。随后,他担任经筵官、右谕德、日讲官等官职。他的讲筵受到朱祐樘的赞赏,并被选为皇太子的老师。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被命为乡试主考官,并先后担任翰林院学士、少詹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然而,王华因不与权宦刘瑾交往,被迫致仕,直到刘瑾死后才恢复原职。王华于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后朝廷追封王华为新建伯。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杨一清评价:(王华)理解并坚守大局,面对事务纷杂,也能应对如流。遇到危机和动荡时,他人失措恐惧,唯有王华坚定屹立不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华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九月在余姚市(今浙江宁波)出生。他的祖先从临沂市(今山东胶南琅琊镇)迁居会稽山山阴(今绍兴市),后又迁往余姚。王华年幼时就十分机敏,他的父亲经常抱着他逗乐,顺便口授古诗,他一听就能成诵,受教读书后更是过目不忘。

王华在11岁时表现出了自己的主见和定力。有一回,知县来到他所在的私塾,其他同学都去围观。而王华却继续读书,仿佛没有看见。私塾先生吓唬他:如果王华不去迎接知县,可能会被责备。王华却认为不需要特意去看,专心读书即可。

17岁时,王华写了三篇文章呈给知县,得到其赏识。知县决定亲自出题考察王华,王华很快就作出一篇文章。知县又连续出了三道题目,王华每次都能迅速且出色地回答。知县赞其将来一定金榜题名。王华在余姚市学习时曾引起浙江省提学事张说的注意,张说看了他的文章后称其为状元之才。一些地方家族听闻,争相聘请王华为家族子弟的老师。浙江布政使宁良为其子寻找老师时,张说将王华推荐给宁良。之后王华居住在宁良的梅庄别墅中,他日夜诵读墅中书籍,学识愈发精进。

进士及第

王华因学业成绩优异,得到老师和各级官员的赏识,早早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然而,在考场上他却屡战屡败。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一直到35岁才通过。这期间,他没有一直待在余姚市学,而是做了私塾先生,先后到湖广祁阳(今湖南祁东县)、浙江德清、东阳和海盐等地教书。后以民间儒士的身份参加乡试。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王华长子王守仁出生。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在乡试中斩获第二。该科本拟王华为第一,后因临谢时,考官嫌其身着白衣不成体统,遂使其屈居第二。成华十七年(1481年),他在殿试中取得第一,成为状元,被任命为修撰。

步入仕途

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华担任廷试弥封官。弘治元年(1488年),王华被选中修撰《宪庙实录》,担任经筵官。次年,王华任满九年,当迁,但其父王伦生病,王华便没有参与调动。弘治三年(1490年),王伦逝世,王华悲痛欲绝,当即南下丁忧。弘治六年(1493年),服阕之后,王华迁任右春坊右谕德。弘治九年(1496年),王华被任命为日讲官,并被赐予金带和四品服饰。他的讲筵声音清晰流畅,言辞直接切中要害,每次都以勤于圣学、戒除逸豫、亲近仁贤、远离邪为劝诫。对于他的建议,朱祐樘赞赏并予以采纳。当时内侍李广贵得宠,王华讲解《大学衍义》时,提到了唐朝的李辅国结张后表里用事的事情,众人都觉得此事敏感,希望他避免提及,但王华毫不回避。皇帝听闻并不生怒,结束讲筵后,派遣宫廷中的官员前往赐予王华尚食。 皇太子离开书院后,皇帝诏令选取正直之人辅导。许多官员都举荐王华。于是,他开始在东宫侍奉太子并进行讲读,此后更受皇家青睐。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华被任命为顺天乡试主考官。三年后,再任乡试主考官。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华晋升为从四品翰林院学士,被授予庶吉士的职务,负责修订《大明会典》。书稿完成后,他被调到詹事府担任少詹事,兼任学士,负责管理院务,并参与编《通鉴纂要》。同年,他被调到礼部担任右侍郎,并继续担任日讲官。朱厚照继位时,王华被派去江淮平原主持祭典。之后王华以母亲岑夫人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归乡照顾,但未获准。

晚年生活

正德元年(1506年),王华转为礼部左侍郎。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其他人争相与其交往,唯王华除外。刘瑾对此不满。后因王华长子王守仁上书揭发刘瑾罪行,刘瑾对王华愈加不满。但刘瑾得知王华是位有声望的名士时,心情稍缓,希望能与王华相交,王华最终未前往。次年,王华被调任为南京吏部尚书,刘瑾仍希望与其相交,王华再次未作回应。于是,刘瑾检举了与王华无关的旧事,勒令其致仕。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死后,王华官复原职。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十二日,王华卒于家中,葬于会稽山山阴,享年七十七岁。后朝廷进封王华及其父亲王伦、其祖父王杰为新建伯。

思想主张

王华强调治理天下的道与法的重要性。他认为,治理需要以道德为体,以法律为用。道源于天而不可更改,是根本;法则因时制宜来规范行为,是品德。他指出,单纯依靠道德而缺乏法律规范,或者只有法律而缺乏道德准则,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治理。王华引用古代夏商周三代实现大治的例子,以及汉唐宋治理不如古代的原因,强调了对道与法的重视。他认为法律不能自行运作,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有实际内容作为支持。

王华认为在推动治理方面需要做到在道德与法律方面兼顾,名声与实际相辅相成,以真诚为根本,审慎思考行动符合天理和人心的准则。皇帝应该摒弃外界的私欲引诱,不受混乱政治的牵绊,也不为流俗的言论所迷惑。同时,历代圣君的范例足以超越三王,可作为后世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朱元璋高皇帝在创建国家、继承统治时的政策和法令。当朝治理道路与三王相同,治理法度与三代同样出色,由此盛世也将与三代同辉。

主要作品

著述

来源参考:

书法

王华为贺友人得子,诗云:“梦羊吉兆果如期,未必他时不白眉。抱送曾闻来释氏,试啼定识是英儿。生涯莫笑中年遂,余庆偏于积善承。百世箕裘今有托,眼前何止慰萱慈。”

人物影响

王华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在高中廷试中名列榜首,成为状元。这不仅改变了王华本人的命运,使得他踏上官宦之路,同时也代表着整个王氏家族步入兴旺,是王氏家族成为地方显赫的转折点。王华做官共计27年,历任翰林院修撰、少詹事礼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他曾服务于成化、弘治和正德三朝,还担任过弘治和朱厚照的老师。朱祐樘崇尚礼贤下士,其在位的18年被称为“弘治中兴”。作为弘治皇帝的老师,王华为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华作为王守仁的父亲,对王守仁进行培养教育。在王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王守仁继承了其勤奋、好学、孝友等品格,家族累世积德的风气已在他的内心积淀。王华的所思所做直接与王守仁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密切相关。

历史评价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深:先生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立边幅,与人无众寡大小,待之如一。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杨一清:识宏而守固,百务纷沓,应之如流。至临危疑震荡,众披靡惶惑,独卓立毅然不为变若是。盖有人不及知者矣。

明代哲学家、官员徐曰仁:虽为一介儒生,却能做到“守道范物,以不素餐”;“明道其间,化永弗替”。

《皇明贡举考》评:王深造诣,李优才致。

晚清重臣李鸿章自挽联:老子婆娑看儿曹,整顿乾坤,当代重逢王海日;吾皇神武安天下,扫除纷乱,家祭无忘陆游

学者张新民:王华待人仁恕坦直,从不矫言饰行,谈笑议论,无论公庭私所,决无两语。人有片善,则赞不绝口;人有急难,则忘己救之;人有过恶,则直言规劝。

家庭关系

轶事典故

降生梦兆

在王华诞生前夕,祖母孟氏梦见他的曾祖母赵氏手抱着一个红衣童子对她说:“你孝顺我,你的媳妇也孝顺你,我与你的父亲乞求上天,保佑王氏一族世世荣华无替。”因此,岑氏为王华取名为“华”,其兄则取名为“荣”,以符合“世世荣华”,寓意子孙绵延不绝。

拾金不昧

王华六岁时和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看见一个外乡人来河边洗脚,已喝得酩酊大醉,离开时丢了随身的钱袋。王华拾起后发现里面装有数十两金子。王华猜想那个人醒酒后肯定会来找,担心自己离开后会有别人捡走,于是将钱袋投入水中一个隐蔽的地方,自己则在旁等候。果然不久那人便返回,他主动上前询问,同时指明钱袋放置的地点。那人重获丢失的钱袋,高兴之余取出一金作为酬谢,但被王华拒绝。

勤奋好学

王华自小就勤奋好学。有一次,他的母亲岑太夫人在窗下纺织,他安静地坐在一旁读书。这时,余姚城正在举行迎春活动,四周邻里的孩子们都跑出去看热闹,只有王华一人在家专心读书。母亲见状便劝他出去玩,王华拒绝并认为看热闹比不上看书,母亲听后很高兴。

孝友闻名

王氏家族代代以孝道传家,王华也因孝友而闻名于乡里。比如,在他考取科举成为官员后,除去衣食等基本开销外,剩余的俸禄全部分给了家族中的兄弟们,把他们的子女视为自己的亲生子女,并且对父母也很孝顺。母亲年过百岁时,年过古稀的王华依然陪母亲说笑,为她按摩,扶她走路,一刻不离。有一次受到亲朋好友之邀,临时乘船外出,但上船不久就想到老母年事已高,心痛难忍,便立即掉头返回家中。母亲病逝后,他悲痛过度,情绪不安,睡眠困扰,因此大病一场,卧床一年多才稍微康复。

父子逸闻

王华长子王守仁在七八岁时,非常沉迷下象棋。王华作为当时的儒家正统知识分子,认为下象棋这类娱乐活动是旁门左道。他试图让儿子戒掉这个“瘾”,但王守仁却无法割舍。于是,在王守仁熟睡时,王华将棋子和棋盘都扔进河里。然而,王守仁并不服气,他为此事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下象棋的思念,同时也间接表达对父亲的不满:“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纪念遗址

余姚市龙泉山瑞云楼,王华少年时在此地读书。清乾隆,瑞云楼毁于火。擅长建造桥梁的乡人、新晋“国保”通济桥督造者叶樊将该地块整体性购入,建造了叶氏寿山堂。出于对王华之子王守仁的崇敬,叶氏族人在瑞云楼遗址上建了一排平屋,供奉其牌位。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余姚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王阳明故居,并持续进行资金投入用于修缮工作。1996年,余姚市投入了100万元资金,根据文献的描述,在原遗址上利用余姚明代建筑“燕怀里洪宅”的原材料,重建了瑞云楼,并在楼内展示了《王阳明史迹陈列》。2005年,余姚市拨款8000多万元,对王华、王守仁父子故居(除瑞云楼和大厅外)的88户居民进行整体搬迁,并修缮了门厅、轿厅、后罩屋、东西花厅等建筑,以还原历史场景,并完善相关陈列展览。次年的5月,国务院将王华、王守仁父子故居与绍兴市王阳明墓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27日,王阳明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识典古籍.2023-12-11

王守仁.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2-10-15

罪惟录志卷之十八 科举志.识典古籍.2023-12-11

王阳明故居:一代大儒出生地.今日头条 宁波日报.2023-12-13

少年王阳明 (2013).豆瓣电影.2023-12-11

《百家讲坛》 20170410 五百年来王阳明(2)叛逆的儿子.央视网.2023-12-13

传奇少年王阳明 (2022).豆瓣电影.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