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平镇位于郸城县城东部12公里,全镇总面积79.52平方千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宁平镇为历史名镇。
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时在此置宁平县、东汉时为刘秀之妹伯姬(刘伯姬)封地,故为“宁平”。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地区第一开发点,当时发展党员26名,刘邓大军南下时,邓小平在此停留。张爱萍、李自木将军也先后在此开展工作,1951年归属郸城县至今,1987年为建制镇。因此,宁平属于革命老区,又是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19年末,宁平镇户籍人口为75580人。截至2020年6月,宁平镇下辖2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宁平村。
截至2019年末,宁平镇有工业企业11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2个。
历史沿革
西汉时为宁平县。
西晋武帝(265~289年),撤消宁平县,分属苦、武平。苦与武平先属豫州陈郡,后并入南梁。永嘉五年,驺摇司马越的灵框东运时,路过此地,被石勒的军队追上,焚其尸骨,故又名“临兵城”。晋以后随苦县建制变化而变化,属父阳、谷阳、真源、卫真。
至元二年(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为鹿邑,治所迁卫真县境(今鹿邑县城)。
1951年5月,析鹿邑(大部乡镇)、淮阳区、沈丘县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郸城县建县后,划为七区。
1956年,为宁平中心乡。
1958年,成立灯塔公社。
1961年,划小公社后,归丁村区管辖。
1962年,设宁平区。
1965年,恢复宁平公社。
1983年,由宁平公社改为宁平乡。
1987年11月,由宁平乡改为宁平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平镇地处郸城县中部,东靠丁村乡,南连双楼乡,西依城郊乡,北与虎岗乡、汲水乡接壤,距郸城县城13千米,区域总面积79.52平方千米。人口86385人(2021)。
地形地貌
宁平镇地处黄淮平原黄河冲积扇南缘,地势平坦宽阔,海拔在38.8—40.6米之间,高差1.8米。
气候
宁平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0℃,1月平均气温0℃,7月平均气温28℃;无霜期年平均219天;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7、8、9三个月雨量集中,占全年的50%;春多干旱,夏旱涝不均,秋多阴雨,冬有寒潮。
水文
自然灾害
宁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大风、虫害等。1994年,宁平镇因降雨量严重不足,气温偏高,遭到特大旱灾,粮食减产85%以上;2003年7—9月上旬,阴雨连绵,造成严重水涝。
自然资源
2011年,宁平镇有耕地8.2万亩,人均1.28亩。
行政区划
行政划分
1997年,面积74.4平方千米,人口6万,辖26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70个村民组。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下辖宁平、常和集、梁崔、崔赵、许楼、安庄、牛庄、白水、马庄、王寨、芦庙、陈庄、张集、新郑市、竹园、刘岗、韩楼、三所徐楼、赵庄、杨中楼、陈堂、徐桥、赵京庄、腰庄、周双庙、李楼26个行政村,下设208个村民小组、120个自然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宁平镇下辖2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宁平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总人口有6387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54人,城镇化率4.2%;另有流动人口2012人。总人口中,男性33150人,占51.9%;女性30722人,占48.1%;14岁以下14435人,占22.6%;15—64岁46180人,占72.3%;65岁以上3257人,占5.1%。2011年,宁平镇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58.5人。
截至2017年末,宁平镇常住人口为43310人。
截至2018年末,宁平镇户籍人口为75872人。
截至2019年末,宁平镇户籍人口为75580人。
经济
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全镇建起五大生产基地,即以徐桥等8个行政村为主的优质烟生产基地,种植烟叶1万亩,亩产150公斤,优质烟比例达到80%以上;套种红薯1万亩,亩产红薯2000公斤;以郑上等行政村为无籽西瓜生产基地,种植无籽西瓜1万亩,亩产西瓜8000公斤;以陈庄行政村等为主的无苓山药生产基地,种植无苓山药5000亩,亩产5000公斤;以“一点三线”为棚菜生产基地,发展日光温室500座,年创经济效益400万元以上。
工业
市场活跃,商贸兴旺。宁平人有着传统的经商习惯,宁平镇历来是著名商埠。目前,宁平是附近百里较大的粮食、蔬菜集散地,年交易额上亿元,也是东西商品对调的“港口”,经营服装、鞋帽、农资、化工原材料,品种繁多,日客流量达万人。近年来,全镇乡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镇农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私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企业的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摇篮有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以上的企业3个,5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10万元以上的企业12个,全镇企业总数达126个,主要产品有乳酸钙,425#水泥,优质面粉和建材预制、编织袋、石棉瓦等,2001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0141万元,实现利润1534万元,入库税金334万元。
文化
名称来历
宁平镇又称宁平城,原名兵临城,现隶属郸城县。清、民国时曾属鹿邑县。
据记载,东汉初年,兵临城一带连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刘秀的三妹伯姬公主启奏光武帝:“兵临城兵荒马乱并非盗贼谋反,只是饥民相聚谋生……小妹愿带领3000人马前去招抚。”光武帝问道:“3000人马够吗?”伯姬公主答:“足矣,但必须给我10万兵马粮草。”光武帝问:“为什么?”伯姬公主答道:“妹将余之粮饷赈济饥民。”光武帝恩准了她的请求后,伯姬公主即率众兵马到达兵临城,并对当地民众以礼相待,赈济饥民。
建武2年(公元26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市,加封文武功臣时,伯姬公主被封为刘伯姬,封地兵临城。建武6年(公元30年),伯姬公主在兵临城病逝,时年32岁。刘秀下令将其葬于封地(宁平公主墓至今保存完好)。后人因此将兵临城改称为宁平城。1986年4月,隶属郸城县的宁平乡撤乡设镇。
名特产品
较著名的有宁平麻花、张集熏鸡、付楼牛奶、李庙豆腐、杨草编、魏庄老醋等。宁平麻花原为清宫贡品是宁平镇赵秀芝继承祖孙三代炸麻花绝技与最新科学配方相结合精制加工而成。其特点是呈栗色,脆而不硬,酥而不绵,香而不腻,落地即碎,长期放置色香味不变,常吃健脾开胃,具有滋补之功效,现其第五代传人梁文革成产立了宁平公主麻花食品加工厂,申请了国家专利,并注册了“公主”牌商标。张集熏鸡的绝技为张明德所传,其特点加工干净,骨酥肉烂,色红肉末日,香气扑鼻,现张集村已有不少深得张明德熏鸡绝技的能手到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合肥市等地开张营业,有的已打入北京总参第一家。李庙豆腐,杨砦草编,魏庄老醋也以独特的加工技艺在豫东各地留下美名。
交通
漯(河)阜(阳)公路穿境,漯双公路、省道207穿境而过。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有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1892人,专任教师52人;小学23所,在校生4407人,专任教师362人;初中2所,在校生1059人,专任老师139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有卫生院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所26个;设病床60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3万人。
社会保障
2011年,宁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3户,人数63人,支出12.1万元,比2010年增长18%;城市医疗救助10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202人次,共支出53.9万元,比2010年增长2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96户,人数2797人,支出241.7万元,比2010年增长19.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20人,支出26.9万元,比2010年增长1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45人,支出32.3万元,比2010年增长7.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0.3万元,比2010年增长18%;有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有固定电话用户2450户。
截至2011年末,宁平镇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座,全年售电量完成1787万千瓦时。
参考资料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6-13